一個被列入烈士名單長達40年的人竟然“複活”了?
這事說出來肯定沒有多少人會相信,即便是影視劇恐怕也不敢這麼演,但它卻真實存在!此人不僅真真切切地活着,而且還一度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人物”。
那麼,此人究竟是誰呢?他是怎樣“死”的?又是怎樣“複活”的呢?
此人名叫“李玉安”,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回國後,他隐功埋名40年,直到晚年為了兒子當兵才亮明了身份。
本篇文章就來為各位讀者介紹一下這個偉大的革命先輩,看看他的英雄事迹。如果你對曆史感興趣,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哦!

李玉安,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台前縣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6歲時,李玉安因生活所迫,前往東北當苦工。
然而,盡管每天工作都非常辛苦,但仍舊食不果腹。加上當時正值戰亂時期,侵略者肆意殘害同胞的事情常有發生,這更讓他難以靜下心來工作。
漸漸地,革命思想在他的腦海中越來越強烈!
1946年,李玉安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立志要為新中國的建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參軍後不久的李玉安很快就迎來了他軍旅生涯中的第一戰——“四平會戰”,而在此戰中,李玉安因作戰勇猛,榮立一等功。
接着,他又在遼西會戰、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衆多大小戰役中,榮立10餘次戰功。剛參軍沒幾年的李玉安就獲得如此多的成就,着實讓人羨慕。
然而,這僅僅隻是李玉安軍旅生涯的開始,上天注定,他将要到北韓戰場上去譜寫更加精彩的軍事華章!
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為了應對北韓戰争形勢,以及保衛我東北邊境之安全,中國決定出兵援朝。
1950年10月19日,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十八軍112師335團1營3連副班長的李玉安,随軍跨過鴨綠江,趕赴北韓。
11月30日清晨,李玉安所在3連接配接到上級緊急指令,向敵後猛插,争取在規定時間内趕到“松骨峰”,以阻擊向南逃竄的美軍第二師第九團。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
當時,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期間!按照我軍的既定部署,讓第九兵團趕到東線長津湖地區,争取在運動中殲滅一部分敵軍。同時,集中主力部隊于博川、價川、德川、甯遠地區,向敵人實行反突擊。
此外,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我軍決定在西線采取“雙層戰役迂回”的方式,以三十八軍和四十二軍,從敵人側翼薄弱處實行突破,向敵縱深猛插,以阻斷敵軍退路。然後再以主力四個軍的兵力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逐個殲滅敵人。
自1950年11月6日第二次戰役發動以來,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遭到了我軍的沉重打擊,于是便紛紛從各線路向南潰逃。
當時,在清川江前線遭到我志願軍第四十軍重創的美軍第二師,此時正開始乘坐汽車從新興洞南逃。
“松骨峰”位于北韓價川以南、龍源裡以北大約1公裡處,是軍隅裡通往平壤公路上的咽喉之地。是以能否守住松骨峰,是第二次戰役勝利的關鍵所在。
是以,為了給大部隊合圍聚殲敵人赢得時間,李玉安所在的335團一營三連奉命搶占松骨峰北側的無名高地,以截擊敵人。
11月30日上午6時30分左右,三連擊潰敵尖兵小部隊後,便一路爬上了光秃秃的無名高地,但還沒有來得及修築工事,便與美軍第二師打了個“照面”。
當時,我三連100多名官兵,隻裝備了步槍、機槍、手榴彈等這些“輕型”的武器,而美軍除了手裡的自動步槍、機槍和手雷外,還有十幾架飛機、幾十門大炮和幾十輛坦克。
最要命的是,三連駐守的無名高地上光秃秃的一片,無險可守。
“松骨峰戰鬥”圖
接着,敵人便駕駛汽車和坦克肆無忌憚地向我軍陣地沖來。
當敵人汽車剛駛近三連陣地前沿,連長戴如義一聲令下,機槍手、火箭筒手和爆破組便向敵人發起了猛攻。頓時間,公路上幾十輛汽車和坦克燃燒了起來,敵人開始紛紛跳車,向四處逃竄,亂成一團。
半個小時後,不甘失敗的美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又對我軍陣地發起了進攻,結果接連五次進攻都被我軍打退。
當然,在給敵軍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我軍的損失也不小,如果再不設定戰壕,那麼在敵人的幾次沖鋒後,我軍将面臨被全殲的危險。
接着,戰士們在連長戴如義的上司下,趁敵軍進攻間隙,緊急構築防禦工事,準備與敵人開展持久戰。
全連戰士皆抱定必死的決心,誓與陣地共存亡!
數小時後,敵軍又開始大量增兵!而在發動進攻之前,敵軍先對我軍陣地展開了猛烈的炮火覆寫。頓時,整個陣地被燒得火光沖天。
戰鬥中,連長戴如義不幸中彈犧牲,副連長楊文海也身負重傷,但他仍在繼續指揮戰鬥。
見我軍陣地久攻不下,且此時我軍大部隊正從四面八方開始步步合圍過來,敵人突圍之心越發強烈,随即便再次糾集18輛坦克、數十門大炮和30多架飛機對我三連陣地進行了長達40多分鐘的狂轟亂炸,接着便組織步兵實施突擊,妄圖從此處突圍出去。
然而,我三連戰士人人皆死戰不退,每個戰士心中都有一個偉大的信念——人在陣地在!當子彈打完後,戰士們就拿着手榴彈、爆破筒,奮力向敵群沖去……
戰鬥中,李玉安作為3連副班長,表現得極為英勇,在排長犧牲後,他還代理排長指揮作戰。
戰士們前赴後繼,英勇奮戰,血戰長達8個多小時,打退了敵人五次兇惡反撲,斃傷俘敵600多人,敵我損失為六比一。在我軍戰士的奮力阻擊下,美軍第二師始終未能前進半步,為志願軍“裝口袋”聚殲潰逃之敵立下特等功。
這便是“抗美援朝”戰争史上著名的——松骨峰戰役。
最可愛的人——李玉安
後來,解放軍某部的《軍史旁編——第七集》中較為詳細的記載了這場戰鬥:
“在敵人炮擊過後……二排隻剩下了六個人,熊官全打完最後一梭機槍子彈,李玉安打完最後一排沖鋒槍子彈,兩個人端起沒有子彈的槍支,沖入敵人群中。6 名同志和敵人一起摔跤、扭打,殺傷幾十個敵人,最後全部光榮犧牲。”
正因如此,後來作家魏巍才會在他的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文章中,将李玉安作為松骨峰13名烈士之一,載入史冊,随即便傳遍全國。
是以這也是為什麼到後來,李玉安為了兒子當兵亮明身份時,從業人員會感到吃驚的緣故。
但事實卻是,李玉安并沒有犧牲,他幸運地活了下來!
在松骨峰戰鬥中,敵人的子彈打穿了李玉安的胸膛,他身負重傷後,便陷入了昏迷。當天晚上,他就醒了過來,并被清理戰場的北韓人民軍一個司号員發現,将他背到了附近的一間民房裡,随後被我志願軍部隊收容救治。
經過長達半年多時間的救治和恢複,李玉安的傷勢才得到好轉,不過,他的前胸後背也從此留下了兩個碗口大的疤,他已經不能留在前線繼續戰鬥了!
李玉安和老伴在閱讀各地寄給他的信
1952年7月,李玉安被輾轉送回國,複員後便在黑龍江巴彥縣興隆鎮糧庫當勞工。剛到糧庫時,上司見李玉安傷情嚴重,于是就給他安排了一個相對輕松的工作——糧庫警衛。
後來,他身體狀況好點之後,又先後擔任監裝員、加工員、檢斤員、保管員等,但不管是擔任哪一種職位,他都嚴于律己,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更不追求個人待遇,一心一意為黨和國家分憂。
比如在擔任檢斤員的時候,就經常有一些售糧戶給他送豬肉、粉條之類的禮物,希望他能在斤兩上“高擡貴手”。然而每次一遇到這種情況,李玉安就睜大眼睛瞪着他們,呵斥道:
“趕緊把這些東西給我拿走,想通過我占國家便宜,沒門兒!”
在這些售糧戶看來,李玉安這個人,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又不得不佩服他這種公平公正的做事态度和原則,是以大家都評價他為:“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李玉安在檢斤組工作長達20年之久,一直以來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每年從他手上經過的糧食就多達5000多萬公斤,但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次缺斤少兩等問題。
1952年複員時,李玉安的月薪僅為46元,1965年漲到了52.5元,1984年漲到了59.6元,一直到1980年退休,仍是這個工資。
當然,在這期間,李玉安原本有好幾次上調工資,以及獲得各種補貼的機會,但李玉安卻一個沒要,而是全部将這些名額都讓了出去。
40年來,李玉安一家八口全擠在低矮的草坯房裡,生活過得十分拮據。但盡管如此,李玉安始終都沒有向組織伸過一次手。而每當有人勸他要改善一下自己的條件時,他總說:“想想犧牲的戰友,我知足!”
李玉安老人回到老部隊
1990年2月,李玉安為了小兒子李廣中參軍的事情,來到了自己的老部隊第三十八軍,向上司講明了自己的身份和送兒子參軍的願望。
這件事其實是這樣的!
李玉安的小兒子李廣中從小就立志參軍,保家衛國,但因為每年征兵的名額非常有限,他連續幾年報名都未能如願。于是,在萬般無奈之下,他隻能磨纏父親,非要到父親的老部隊去當兵不可。
李玉安也希望兒子能到部隊去鍛煉成長,于是他才不得不跑到老部隊去的。
當時,來到老部隊後,李玉安兩手緊緊握着秘書處謝幹事的手,激動地說:“可見到你們了!”
謝幹事被眼前這個老人的舉動給驚住了,詫異地問道:“請問你是?……”
“我叫李玉安,是335團3連的老戰士”,李玉安說着,便從手提袋裡取出自己的殘廢證和印有《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的國小課本遞了過去,并補充說道:“我就是松骨峰戰鬥中,烈士名單中的那個李玉安!”
謝幹聽後,一下就愣住了,張了半天嘴,竟然一個字也沒說出來,随即便趕緊彙報給首長。
這裡我們說明一下,其實早在1964年,李玉安就知道了自己已經被列為烈士了。當時,他到縣裡去換殘疾軍人證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老戰友王久海,王久海看到他驚訝地說:“原來你還活着?大家都以為你犧牲了,追悼會都開了。”
回到家裡後,李玉安便讓女兒為他念了一下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一聽,裡面寫的李玉安就是他。但當女兒問他時,他卻矢口否認了。
後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肯承認自己就是文中的李玉安英雄,他笑了一下說:
“我張不開這個嘴。我怕人家說自己吃老本。再說,你的成績都寫出來了,組織、人民沒忘咱,夠意思了!”
李玉安作為特等功臣,本應擁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但是,他卻甘願隐功埋名四十餘年,始終不願将自己立下的功勳說出來。
直到這一次,他為了小兒子參軍的事情,才“亮明了身份”!
後經過調查落實,部隊機關确定他就是當年“松骨峰戰鬥”中幸存的“烈士”李玉安,并準許其兒子參軍入伍。
後來,作家魏巍還将李玉安請到北京,兩位老人徹夜促膝長談,臨别時,魏巍還将自己的長篇小說《東方》和《魏巍的散文集》送給他,并在扉頁上寫道這樣一句話:
“贈給松骨峰戰鬥光榮的參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遠是最可愛的人。”
随後不久,李玉安的英雄事迹不胫而走,成了國内各大媒體争相報道的熱點。
1990年8月9日,原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得志将軍接見了李玉安。随後又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40周年紀念活動,并被北韓中央人民委員會授予“一級國旗勳章”。
1991年7月,李玉安被邀請到北京出席“全軍‘八一’老戰士座談會”,在臨行前,他對老伴兒、兒媳和孫女說:
“我去了好幾趟北京,是沒有閑工夫,這次我一定在北京給你們買幾件漂亮的衣服回來。”
然而剛到北京,他就得知南方出現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于是便不顧對家人許下的諾言,毫不猶豫就将自己身上僅有的200元錢捐了出去。
再後來,李玉安的小兒子從部隊轉業後,在家等待配置設定。當時,有人問李玉安為什麼不去找一下相關部門,給他兒子安排個好工作。
李玉安略帶埋怨地回答說:
“就是因為那年他鬧着要當兵,逼着我找老部隊鬧出了名,這回俺說啥也不能再給政府添麻煩了。”
作家魏巍把一部精裝的長篇小說《東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送給李玉安英雄
看,這就是咱們共和國的英雄!
戰場上,他們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工作中,他們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生活中,他們勤勞樸實,即便生活再艱難,也從不向組織伸手……
也許就像李玉安老英雄自己說的那樣:
“我從沒把自己看成英雄、功臣,也沒把自己看得那麼高、那麼重。我覺得一個中國人、一個共産黨員為祖國流血犧牲是應該的。全連 100 多人都死了,就我還活着,向組織提任何要求都對不起他們。”
如此樸實的話語,透露着一個革命老戰士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片赤誠之心!
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1997年1月10日,李玉安因病逝世,享年73歲!而在他的遺言中,老人還在惦記鎮上尚未修完的三條路,以及希望将自己的軍功章和證書全都上交給組織……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最後,讓我們一起為“特等功臣”李玉安老英雄緻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