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列入烈士名单长达40年的人竟然“复活”了?
这事说出来肯定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即便是影视剧恐怕也不敢这么演,但它却真实存在!此人不仅真真切切地活着,而且还一度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人物”。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他是怎样“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呢?
此人名叫“李玉安”,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回国后,他隐功埋名40年,直到晚年为了儿子当兵才亮明了身份。
本篇文章就来为各位读者介绍一下这个伟大的革命先辈,看看他的英雄事迹。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李玉安,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台前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6岁时,李玉安因生活所迫,前往东北当苦工。
然而,尽管每天工作都非常辛苦,但仍旧食不果腹。加上当时正值战乱时期,侵略者肆意残害同胞的事情常有发生,这更让他难以静下心来工作。
渐渐地,革命思想在他的脑海中越来越强烈!
1946年,李玉安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志要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参军后不久的李玉安很快就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战——“四平会战”,而在此战中,李玉安因作战勇猛,荣立一等功。
接着,他又在辽西会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众多大小战役中,荣立10余次战功。刚参军没几年的李玉安就获得如此多的成就,着实让人羡慕。
然而,这仅仅只是李玉安军旅生涯的开始,上天注定,他将要到朝鲜战场上去谱写更加精彩的军事华章!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朝鲜战争形势,以及保卫我东北边境之安全,中国决定出兵援朝。
1950年10月19日,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112师335团1营3连副班长的李玉安,随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
11月30日清晨,李玉安所在3连接到上级紧急命令,向敌后猛插,争取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松骨峰”,以阻击向南逃窜的美军第二师第九团。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期间!按照我军的既定部署,让第九兵团赶到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灭一部分敌军。同时,集中主力部队于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人实行反突击。
此外,根据第一次战役的教训,我军决定在西线采取“双层战役迂回”的方式,以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从敌人侧翼薄弱处实行突破,向敌纵深猛插,以阻断敌军退路。然后再以主力四个军的兵力由正面配合,实施战术上的分割合围,逐个歼灭敌人。
自1950年11月6日第二次战役发动以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遭到了我军的沉重打击,于是便纷纷从各线路向南溃逃。
当时,在清川江前线遭到我志愿军第四十军重创的美军第二师,此时正开始乘坐汽车从新兴洞南逃。
“松骨峰”位于朝鲜价川以南、龙源里以北大约1公里处,是军隅里通往平壤公路上的咽喉之地。因此能否守住松骨峰,是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关键所在。
因此,为了给大部队合围聚歼敌人赢得时间,李玉安所在的335团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以截击敌人。
11月30日上午6时30分左右,三连击溃敌尖兵小部队后,便一路爬上了光秃秃的无名高地,但还没有来得及修筑工事,便与美军第二师打了个“照面”。
当时,我三连100多名官兵,只装备了步枪、机枪、手榴弹等这些“轻型”的武器,而美军除了手里的自动步枪、机枪和手雷外,还有十几架飞机、几十门大炮和几十辆坦克。
最要命的是,三连驻守的无名高地上光秃秃的一片,无险可守。
“松骨峰战斗”图
接着,敌人便驾驶汽车和坦克肆无忌惮地向我军阵地冲来。
当敌人汽车刚驶近三连阵地前沿,连长戴如义一声令下,机枪手、火箭筒手和爆破组便向敌人发起了猛攻。顿时间,公路上几十辆汽车和坦克燃烧了起来,敌人开始纷纷跳车,向四处逃窜,乱成一团。
半个小时后,不甘失败的美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又对我军阵地发起了进攻,结果接连五次进攻都被我军打退。
当然,在给敌军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我军的损失也不小,如果再不设置战壕,那么在敌人的几次冲锋后,我军将面临被全歼的危险。
接着,战士们在连长戴如义的领导下,趁敌军进攻间隙,紧急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与敌人开展持久战。
全连战士皆抱定必死的决心,誓与阵地共存亡!
数小时后,敌军又开始大量增兵!而在发动进攻之前,敌军先对我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火覆盖。顿时,整个阵地被烧得火光冲天。
战斗中,连长戴如义不幸中弹牺牲,副连长杨文海也身负重伤,但他仍在继续指挥战斗。
见我军阵地久攻不下,且此时我军大部队正从四面八方开始步步合围过来,敌人突围之心越发强烈,随即便再次纠集18辆坦克、数十门大炮和30多架飞机对我三连阵地进行了长达40多分钟的狂轰乱炸,接着便组织步兵实施突击,妄图从此处突围出去。
然而,我三连战士人人皆死战不退,每个战士心中都有一个伟大的信念——人在阵地在!当子弹打完后,战士们就拿着手榴弹、爆破筒,奋力向敌群冲去……
战斗中,李玉安作为3连副班长,表现得极为英勇,在排长牺牲后,他还代理排长指挥作战。
战士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血战长达8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五次凶恶反扑,毙伤俘敌600多人,敌我损失为六比一。在我军战士的奋力阻击下,美军第二师始终未能前进半步,为志愿军“装口袋”聚歼溃逃之敌立下特等功。
这便是“抗美援朝”战争史上著名的——松骨峰战役。
最可爱的人——李玉安
后来,解放军某部的《军史旁编——第七集》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了这场战斗:
“在敌人炮击过后……二排只剩下了六个人,熊官全打完最后一梭机枪子弹,李玉安打完最后一排冲锋枪子弹,两个人端起没有子弹的枪支,冲入敌人群中。6 名同志和敌人一起摔跤、扭打,杀伤几十个敌人,最后全部光荣牺牲。”
正因如此,后来作家魏巍才会在他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中,将李玉安作为松骨峰13名烈士之一,载入史册,随即便传遍全国。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来,李玉安为了儿子当兵亮明身份时,工作人员会感到吃惊的缘故。
但事实却是,李玉安并没有牺牲,他幸运地活了下来!
在松骨峰战斗中,敌人的子弹打穿了李玉安的胸膛,他身负重伤后,便陷入了昏迷。当天晚上,他就醒了过来,并被清理战场的朝鲜人民军一个司号员发现,将他背到了附近的一间民房里,随后被我志愿军部队收容救治。
经过长达半年多时间的救治和恢复,李玉安的伤势才得到好转,不过,他的前胸后背也从此留下了两个碗口大的疤,他已经不能留在前线继续战斗了!
李玉安和老伴在阅读各地寄给他的信
1952年7月,李玉安被辗转送回国,复员后便在黑龙江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当工人。刚到粮库时,领导见李玉安伤情严重,于是就给他安排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粮库警卫。
后来,他身体状况好点之后,又先后担任监装员、加工员、检斤员、保管员等,但不管是担任哪一种职位,他都严于律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追求个人待遇,一心一意为党和国家分忧。
比如在担任检斤员的时候,就经常有一些售粮户给他送猪肉、粉条之类的礼物,希望他能在斤两上“高抬贵手”。然而每次一遇到这种情况,李玉安就睁大眼睛瞪着他们,呵斥道:
“赶紧把这些东西给我拿走,想通过我占国家便宜,没门儿!”
在这些售粮户看来,李玉安这个人,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又不得不佩服他这种公平公正的做事态度和原则,因此大家都评价他为:“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李玉安在检斤组工作长达20年之久,一直以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年从他手上经过的粮食就多达5000多万公斤,但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缺斤少两等问题。
1952年复员时,李玉安的月薪仅为46元,1965年涨到了52.5元,1984年涨到了59.6元,一直到1980年退休,仍是这个工资。
当然,在这期间,李玉安原本有好几次上调工资,以及获得各种补贴的机会,但李玉安却一个没要,而是全部将这些指标都让了出去。
40年来,李玉安一家八口全挤在低矮的草坯房里,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但尽管如此,李玉安始终都没有向组织伸过一次手。而每当有人劝他要改善一下自己的条件时,他总说:“想想牺牲的战友,我知足!”
李玉安老人回到老部队
1990年2月,李玉安为了小儿子李广中参军的事情,来到了自己的老部队第三十八军,向领导讲明了自己的身份和送儿子参军的愿望。
这件事其实是这样的!
李玉安的小儿子李广中从小就立志参军,保家卫国,但因为每年征兵的名额非常有限,他连续几年报名都未能如愿。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磨缠父亲,非要到父亲的老部队去当兵不可。
李玉安也希望儿子能到部队去锻炼成长,于是他才不得不跑到老部队去的。
当时,来到老部队后,李玉安两手紧紧握着秘书处谢干事的手,激动地说:“可见到你们了!”
谢干事被眼前这个老人的举动给惊住了,诧异地问道:“请问你是?……”
“我叫李玉安,是335团3连的老战士”,李玉安说着,便从手提袋里取出自己的残废证和印有《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的小学课本递了过去,并补充说道:“我就是松骨峰战斗中,烈士名单中的那个李玉安!”
谢干听后,一下就愣住了,张了半天嘴,竟然一个字也没说出来,随即便赶紧汇报给首长。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其实早在1964年,李玉安就知道了自己已经被列为烈士了。当时,他到县里去换残疾军人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老战友王久海,王久海看到他惊讶地说:“原来你还活着?大家都以为你牺牲了,追悼会都开了。”
回到家里后,李玉安便让女儿为他念了一下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听,里面写的李玉安就是他。但当女儿问他时,他却矢口否认了。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肯承认自己就是文中的李玉安英雄,他笑了一下说:
“我张不开这个嘴。我怕人家说自己吃老本。再说,你的成绩都写出来了,组织、人民没忘咱,够意思了!”
李玉安作为特等功臣,本应拥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但是,他却甘愿隐功埋名四十余年,始终不愿将自己立下的功勋说出来。
直到这一次,他为了小儿子参军的事情,才“亮明了身份”!
后经过调查落实,部队机关确定他就是当年“松骨峰战斗”中幸存的“烈士”李玉安,并批准其儿子参军入伍。
后来,作家魏巍还将李玉安请到北京,两位老人彻夜促膝长谈,临别时,魏巍还将自己的长篇小说《东方》和《魏巍的散文集》送给他,并在扉页上写道这样一句话:
“赠给松骨峰战斗光荣的参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随后不久,李玉安的英雄事迹不胫而走,成了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
1990年8月9日,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接见了李玉安。随后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并被朝鲜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1991年7月,李玉安被邀请到北京出席“全军‘八一’老战士座谈会”,在临行前,他对老伴儿、儿媳和孙女说:
“我去了好几趟北京,是没有闲工夫,这次我一定在北京给你们买几件漂亮的衣服回来。”
然而刚到北京,他就得知南方出现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于是便不顾对家人许下的诺言,毫不犹豫就将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捐了出去。
再后来,李玉安的小儿子从部队转业后,在家等待分配。当时,有人问李玉安为什么不去找一下相关部门,给他儿子安排个好工作。
李玉安略带埋怨地回答说:
“就是因为那年他闹着要当兵,逼着我找老部队闹出了名,这回俺说啥也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
作家魏巍把一部精装的长篇小说《东方》和一部《魏巍散文集》送给李玉安英雄
看,这就是咱们共和国的英雄!
战场上,他们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工作中,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中,他们勤劳朴实,即便生活再艰难,也从不向组织伸手……
也许就像李玉安老英雄自己说的那样:
“我从没把自己看成英雄、功臣,也没把自己看得那么高、那么重。我觉得一个中国人、一个共产党员为祖国流血牺牲是应该的。全连 100 多人都死了,就我还活着,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都对不起他们。”
如此朴实的话语,透露着一个革命老战士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97年1月10日,李玉安因病逝世,享年73岁!而在他的遗言中,老人还在惦记镇上尚未修完的三条路,以及希望将自己的军功章和证书全都上交给组织……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最后,让我们一起为“特等功臣”李玉安老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