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你一定听过这样一首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没错,这就是抗战时期响彻大江南北的《游击队之歌》,传唱至今,成了一首名副其实的经典名曲。

这首歌深刻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粮食弹药严重不足的艰难处境。不过,在真实的抗战岁月里,八路军的粮草和枪炮来源,可没有歌曲里唱得那么轻松。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压制、敌人的袭扰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始终难以得到保障。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我军除了缺少枪支弹药之外,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

比如在抗战初期,菜金,普通人员每人每天是0.05元、轻伤病员0.13元、重伤病员0.23元、特重伤病员0.4元、学校教职学员0.1元。

此外,对于官兵的津贴费来说,战士、班长的每人每月为1.5元;排级干部2.5元;连级干部3.5元;营团级干部4元;旅以上干部5元。

尽管在1940年,这些相应的经费补贴都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低,战士们的生活基本只能算是简单的维持。

1943年,我根据地更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

而为了减轻群众的负担,共度灾荒,我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委员会还为此做出决定:从本年10月起,所有部队的菜金、津贴等费用一律停止供给,由各部队自行筹措解决。

所以由此可见,当时我军所面临的困难之严重性!然而尽管如此,我军仍旧在坚持抗日,并且还时刻保持着我军的优良传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图 | 八路军战士

当然了,尽管我军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组织纪律,但却也无法阻挡人民群众捐款捐物、支援我军的热情。

在我军面临困难的时候,老百姓常常自发组织起来,为我军送钱送粮,尽最大的力量帮助我军度过难关。

因此可以说,我军之所以能战胜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的。

不过,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八路军也会留下借条,并且约定日后一定会给予偿还。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给老百姓打下了很多借条,但最后真正拿着这些借条来找政府兑现的,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将它当回事,或是当场就给“撕了”,或是当成是珍贵的“文物”给珍藏了起来,传至子孙后代!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最后,两人经过一夜的摸爬,终于来到了一户老乡家门前!

他们敲门进去,向老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接着,老乡便热情地招待他们吃了顿饭,并安排他们在家中休息!

当时,两人除了身上所带的武器之外,身无分文,因此在后来准备离开时,还有点不好意思!

但老乡一眼便看出了他们俩的心事,说道:“你们为咱穷人打天下,把命都搭上了,吃几天饭算个啥,你们放心走吧!”

但这两位战士却摇头说道:“我们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不能吃老乡的饭不给钱。现在我们确实没有钱,但我俩给你写张欠条,将来等仗打完了,我们一定上门来还。”

两人说完,便给老乡写了一张欠条:

“在贵家吃饭欠大洋一块。王万全,刘喜山!

第二年,那个名叫王万全的战士果然找上门来还了一块大洋,而当老乡问另外一个战士为什么没有来时,王万全哽咽的说道:“他牺牲了!在他临牺牲前,他还叮嘱我务必要将一块大洋还给老乡……”

最后,王万全想要拿走这张欠条,但老乡有点舍不得:“我给你写一张收条,这张欠条我要保存下来。”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一张普普通通的欠条,但它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它更像是一尊丰碑,映出了我人民军队的伟大。如此鱼水般的军民感情,谁看到都会为之动容!

当然了,实际上关于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1989年,湖南一位名叫“周莲池”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对儿子交代道:“我在家中的族谱里藏了一个秘密,有机会的话,你去把这个‘秘密’解决一下!”

据说,周家祖上是当地有名的财主,但由于种种原因,周家的族谱并没有保存在自己家里,而是保存在一个名叫“周保秋”的同乡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保秋去世,周莲池才拿回了族谱。

不过那时候的周莲池已经是年老力衰,保存在族谱里的“秘密”,自始至终都没有精力去处理。所以,他便在自己临终前,将此大任交代给了自己的儿子。

周莲池的儿子“周炎光”在接过父亲留下的族谱后,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在研究族谱中留下的“秘密”。可问题是,这族谱中,到底能蕴藏了什么秘密呢?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周炎光终于在2003年的一天,发现了族谱中蕴藏的秘密!原来,在族谱中有一个夹层,而夹层里存放着一张泛黄的借条!

“难道这就是父亲所说的秘密?”周炎光看到此借条时,一脸的疑惑!但在经过认真阅览后发现,这并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条!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图 | 周莲池老人留下来的借条

通过这张借条的落款我们不难看到,打借条的人可不是普通人,而是贺龙,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我们敬爱的贺老总!

这张欠条订立的时间是1945年3月,此时已经接近抗日战争的尾声,而在此借条上写着:

“借爱国人士周莲池先生大米64斗、大肥猪一条、银洋420块、铜钱500块、小钱10贯;祖国统一时来中央。”

借条的落款处,除了有“借款人”贺龙元帅的签名外,还有他的专属印章。

实事求是地说,借条上所记载的金额,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算得上是一笔金额不小的借款。当然,如果此借条是真的,那么政府一定会给予兑现,但如果不是,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这张借条上,虽然明确写道了借款人是贺老总,也有他本人的印章,但毕竟此事过去太久,再说周莲池老人也已去世,因此得需要做进一步确定才行。

为了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周炎光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始终未能如愿,加之周炎光的年纪越来越大,力不从心,只好将此事委托给邻居‘吴佑元’。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图 | 贺龙元帅

吴佑元不敢懈怠,为了探寻这张借条的真实性,他先后走访了很多地方。比如桑植县贺龙纪念馆、北京图书馆等等,但由于此事已经过去几十余年,现早已物是人非,根本找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贺龙元帅、周莲池两位当事人早已去世,虽说贺龙元帅的子女们还在,但这是在战乱时期所订立的借条,贺老总的子女们未必知情,再说贺老总军务繁忙,也不太可能对其说过此事。

当然了,在借条上除了贺龙和周莲池两人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名叫“陈菊生”的人的印章,但此人究竟是谁,吴佑元也没有搞清楚。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014年,吴佑元前往四川出差的途中,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向轩”的报道!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向轩,192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7岁参军、9岁参加长征,是当时年纪最小的红军战士,他从军以来就一直跟随贺龙元帅。因此,向轩极有可能知道这张借条的真假!

看到这一消息后,吴佑元非常地激动,在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情之后,吴佑元便带着借条马不停蹄地赶往向轩家里。

向轩在经过仔细鉴别后,确定这张借条的确是真的!落款处的“陈菊生”,是当时贺龙部队中主管后勤的后勤部长。

接着向轩又说道,这张借条虽然是真的,但并不是贺老总本人亲自订立的,而是由其部下廖汉生、贺炳炎在路过邵阳市时,由陈菊生经办,以贺龙的名义立的。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图 | 向轩老人写的证明

随后,为了证明这张借条的真实性,向轩还为此写了一张证明,将这张借条背后的故事经过写在上面,以此来证明该借条的真实性。

2015年初,该借条再一次得到了湖南收藏协会的鉴定,认为其就是真迹。

而事情到这里,大概就结束了,吴佑元这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湖南老人拿出70年前借条,八路军借了420大洋,如今该还多少

当然了,不管是周莲池,还是其子周炎光,都有权力去找当地政府讨要这笔欠款,但周莲池老人却始终没有去要,且不知为何要将其藏在族谱里,直到临终前才对儿子说明了此事。

不过,老人将此事交代给儿子,并非就是要让他去找政府讨要,而是好好珍藏,或者是交给博物馆收藏,而这才是老人的真实想法,所以周炎光后来也没有拿着这张借条去找政府兑换!

但借条上的数额也不禁让我们感到好奇,这七十年前的420块大洋,如果要偿还的话,如今该还多少钱呢

按照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以及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最后确定下来,这420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50000元人民币,一块价值约119元。

不过后来,有关部门还是将借条上所欠的款项悉数归还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