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沈从文为《百年巨匠》第二季文学篇拍摄的巨匠之一。沈从文于1988年逝世,2022年是其逝世34周年。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大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沈从文的小说以湘西生活或都市生活为主要题材,具有浪漫主义特征。代表作《边城》、 《长河》、《从文自传》等。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三十四年前的今天,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浪漫派”,与我们永久地告别了。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晚年的沈从文

这个咀嚼不尽的名字,这个名字下引人无尽遐想的《边城》、翠翠、茶峒、湘西、凤凰……构成了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沈从文,这位被视作“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作家,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怀想至今?

01

“北漂青年”沈从文

“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多年后名满天下的海明威,曾这样总结自己在巴黎的追梦岁月。

像每个法国外省青年对巴黎的向往那样,文艺青年都渴望在年轻时生活于自己国家的首都,在那里学习、游历,增长一番见识——更理想地,在那儿挣取名声与一席之地。

二十出头的文学青年沈从文,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从遥远的湘西奔赴北平。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1923年,到北平开始闯荡文坛的沈从文

在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里,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北漂初期的尴尬处境: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大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

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郁达夫(左一),现代作家,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

郁达夫的回信直接而“不留情面”:

“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

好在,命运的指向总是峰回路转——收到郁达夫的回信不久后,沈从文的文章终于首次在《晨报副刊》获得发表。

这是一个令人雄心勃发的开始。昔日的无名小卒,终于一只脚踏进了他梦寐以求的京城文人圈。

初试啼声的沈从文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彼时的他还不能想象,他的出现,将彻底改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02

最后一个浪漫派:关于爱的“信者得救”

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比中,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边城》改编同名电影

对生活在都市的中国人而言,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我们对田园牧歌式乡土生活的最初想象。很多读者说,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忍不住重读《边城》,是因为,这部小说能够给予读者一种由心而生的“相信”——相信人性中有真正的洁净、纯良,相信美好的情感是生而为人最应当珍重的东西。

毋庸讳言,在以痛斥黑暗、控诉不公为主流的20世纪文学浪潮中,沈从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沈从文写的小说材料很新鲜,就像乡下拿来的水果没有经过加工,跟左翼反映农村苦难、阶级斗争的小说,包括鲁迅等人的乡土小说都不一样。”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凤凰的沈从文故居(于楚众 摄)

显然,十四岁参军、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并非是“不知人间疾苦”或有意回避——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他的文学理想是建造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他希望借助文学呈现一种更普世、更深广的人性诗意。一种不同国家民族间共通的,对“美”和“真情”的呼召。这也正是沈从文作品的伟大之处。

“我赞美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回忆道,沈从文“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对于由于人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美的东西具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狂热。对于美,他永远不缺乏一个年轻的情人那样的惊喜与崇拜……”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1961年,汪曾祺(左)与老师沈从文在中山公园

和那些“有两副面孔”的作家不同,沈从文是一位真正相信,并践行自我文学理想的写作者。换言之,他用自己的人生论证了“人性美”与“”浪漫派”的可能性。一个最有力的例子,便是他与张兆和的爱情。

他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他说:“我们相爱一生,一生太短。”

后人在沈从文异地写给妻子的信中,读到了他的真挚和柔情蜜意: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三三(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称),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但一个人心中倘若有个爱人,心中暖得很,全身就冻得结冰也不碍事的。”

走近巨匠|沈从文:最后一个浪漫派

1934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平

人们常说“信者得救”。沈从文一生笃信“爱”,于是,也如愿“爱”了一生。直到死亡将二人分离。

文章来源 | 三联生活周刊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监制 | 厚轩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陈寅恪的三重悲剧:最是文人不自由

《百年巨匠》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

97岁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为《百年巨匠》题字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12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157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