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入驻红网十六年,我竟变成了“网红”

今年春天,我被红网新媒体集团评为“原创达人”。寄来了证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笔奖金。

去年,红网成立二十周年时,我也被评为荣誉网友。之前几年,还连续被评过红网优秀网友。

这离不开广大网民的信任和认可,也与自己多年的坚持分不开。当然,还要感谢红网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阅读《沈从文文集》。

今年,红网二十一岁了,查看自己在论坛注册信息,我发现入驻已有十六年了。

不知不觉,十六年就这么过去了。

十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我十六岁时,初中毕业,第一次离开湘西,来到在洞庭湖平原的湖南机电学校求学。

也就是说,十六岁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湘西,湘西整整养育了我十六年。

这十六年里,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主要是读书和干农活,很少出远门。

回忆一下,除了到过离父亲山寨最近的保靖县城,哪个大点的城市都没有去过。

好像在十六岁那年春天,我有幸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比赛,才第一次到了家乡所属的永顺县城。

我记得比赛那天是四月一日,星期天,在永顺一中。

前一天中午,我和三个同学结伴从泽家镇来到永顺县,坐班车,车费是九毛钱。

我对钱的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时没有钱。

参加比赛的预考结束后,区教办的张坤仁老师看我考了第一名,特赞助五块钱,就这样,我来到了永顺县城。

我们同学三人花了两块五角钱,在永顺一中旁边的县政府招待所住了一晚。

三十二年过去了,张坤仁老师也病逝多年了。多年来,每每到永顺县城溜达时,不知不觉总会想起他。

时间又过去十六年,我已经到了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工作,且正式成为一名国家级通讯社记者了。

这十六年里,我在湖南机电学校学习了四年。第一次走出湘西大山,才知道山外有山,有平原,有大江大湖,有一马平川。

中专四年,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收获了很多友情,增长了很多见识,特别是在异乡还知道了家乡有个沈从文。

也正因为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毕业时,我决定再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去,就选择来到了长沙,走进了长沙锅炉厂。

我在长沙锅炉厂差不多十年,其中近八年是在车间当电工,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刻骨铭心。

是的,到了长沙工作,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作品被收录进个人专栏。

那时很残酷的现实是,有时连工资都无法按月发放。当时弟弟妹妹们在读书,又得按时寄钱,没办法,我白天上班,晚上打工。

离开吧,好不容易有了长沙户口,单位再差也是国有企业,铁饭碗,丢了还是没勇气。

再说,就是一气之下离开国企,我又能去干些什么呢?

想想沈从文先生刚到北京时,也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但他硬是忍着,坚持挺了过来。

我再怎么差,当时也不至于饿肚子,何不学会慢慢强大自己呢?

就这样,我开始认认真真读书,读沈从文、读路遥、读梁晓声、读周梅森、读张宏森……

我把自己想象成经历磨难的沈从文,或者觉得有时还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我渐渐明白,所有的挫折和痛苦,其实都是成长的历程。

但是,在沉重的生活里,我郁闷,我痛苦,我彷徨,我有话要说,有情绪需要宣泄。

于是,我开始了写作:写日记,写诗歌,写书信,也开始写散文和广播稿。

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学校虽然当过文学社社长和校刊主编,但那都是因为写得真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后来,书读多了,看多了,想多了,慢慢模仿,尝试着“我写故我心”,越写越自然了。

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这种自然也不是随意的,字里行间的“情”无处不在。日记是这样,诗歌是这样,广播稿也是这样。

为什么老提到广播稿?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我就是靠写企业里的广播稿,2006年写成了国家级通讯社记者。

我在长沙锅炉厂到底写了多少广播稿,不记得了,也没有人知道。反正工厂的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都好像写了。

写作让我找到了自信,也最终改变了命运。

从开始在工厂发表,再争取上报刊杂志。目标确定了,我一边认真写作,一边主动找人帮忙。

也正是这种主动精神,2000年12月28日,《锅炉奇人王小奇》在湖南工人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很快,我直接从车间电工变成了厂长秘书。再努力几年,我决定离开企业去媒体,打算靠写文章来谋生了。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也感谢生命中时不时出现的贵人们。我的梦想真就实现了。

红网颁发的荣誉证书。

但新闻是新闻,写作是有具体要求的。那么,新闻之外的见闻和感悟在哪发表?

于是,十六年前,我选择入驻红网论坛。

当时可供我们选择的平台真不少,譬如说天涯论坛、新浪博客等等。

就好像单身汉可自由选择谈情说爱一样,我开始对红网论坛也是保持观望的态度。

但不能不说,我觉得红网这个名字很好。

红网是湖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网站。

红色即血色。血,鲜血,血性也。红,深红,中国红。

红心,红土地,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情结一直流动在中国人的血脉里,遗传在我们的基因中。

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湖南人的红色情结不言而喻。

所以回想起来,我入驻红网论坛并不是个偶然,而是一种颜色的召唤,是内心的向往。

不过,查阅我注册信息时,发现是2006年2月17日,注册IP地址竟然在衡阳。

红网论坛个人页面截图。

莫非那时我在衡阳采访?

开始以为是在写《湖南新农村建设热点调查衡阳篇》,今天一查,才知做这个二十多万字的系列报道,是2007年的事了。

总之,很多事不记得了。可不管如何,十六年前,我正式入驻红网,和红网结缘了。

一开始,我在红网上发的文章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是看,是学习,是观察。

在眼花缭乱的各种网络论坛世界里,我在观察红网的定位,在看红网的人气,在学习红网的文章。

后来,我发现红网论坛主要作者在湖南,主要读者是湖南籍人和关注湖南发展的人。

就内容来说,红网不但坚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报道很鲜活,栏目接地气。

十六年来,我见证了不知多少网络论坛关关停停,可红网一直很红火,人气始终很旺……

十六年来,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红网是真正“立足湖南、服务湖南、影响湖南、传播湖南”。

这与我对自己的写作定位差不多。稍微不同的是,我主要写作的地方是湘西,我从湘西走来,熟悉、了解并热爱家乡。

大约五六年前吧,我决定增加在红网的投稿力度。边投稿边互动,我不求成热点,写作与交友如喝茶,得“冷水泡茶慢慢浓”。

不知不觉,我写的《父亲的山寨》和《湖南印象》系列火了,留言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朋友越来越多。

后来,我又在红网论坛上发了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追寻沈从文先生的足迹系列文章,没有想到,篇篇火爆。

更没想到的是,红网论坛编辑还为我做了个人专栏,把很多文章都聚集在一起,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

红网专栏页面截图。

这几年来,我在红网论坛的阅读人气每年都会超百万,感谢编辑热忱推荐,感谢网友倾情留言。

如今在红网论坛上,我每篇文章后面的留言都很多,有的几十条,有的几百条……

特别写曾国藩先生故里的文章留言竟多达2823条,足足让我看了半个月。遗憾的是,精力有限,没一一回复,深表歉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六年过去了,我在红网上变成了“网红”,很多读者还因此和我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感动,感谢,感恩。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红网网名没有用实名,而是叫“我从湘西走来”。

发表在红网的曾国藩故里文章截图。

是的,湘西是我的家乡,盘点我在红网上发表的文章,写得最多的也依然是湘西。

我在湘西生活了十六年,这与入驻红网的时间一样。但这十六年影响一生,湘西是,红网也是。

如今,我走出湘西整整三十二年了,也许,这种走出,只是户口和居住地的走出,而心却永远牵挂着。

有意思的是,我入驻红网那一年,也刚好三十二岁。

我那时是个理想主义者,相信“心若在、梦就在”,相信有梦就有未来,相信坚持的力量。

我今年四十八岁了,依然还相信这些。相信脚踏实地,相信天道酬勤,相信一切都事在人为。

有意思的是,十六年前入驻红网时,我这个永顺人是在衡阳注册的。

十六年后的现在,在湖南乡村振兴工作中,衡阳市对口帮扶的,竟然正好是我的家乡永顺县。

衡阳之阳,是阳光大道的“阳”;永顺之顺,是永远顺利的“顺”。

真是无巧不成文。

文/刘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