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3個觀念越早培養,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融洽!

小朋友之間玩耍,難免會有摩擦,如果是你家孩子受傷了,你會怎麼處理呢?

這3個觀念越早培養,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融洽!

之前有一個5歲多的孩子,在幼稚園和小夥伴争搶玩具時,被對方的指甲劃傷了,臉頰上多了一道明顯的紅印。孩子媽媽見到後又氣又急,連忙拉着孩子問怎麼弄傷的,孩子吓得不敢說話。

老師蹲下身,耐心地跟孩子說,不要怕,你媽媽隻是着急,并沒有生你的氣,你把事情經過講給媽媽聽。

孩子這才開口,把事情講了一遍。末了還思考了幾秒,說:“媽媽,他不是故意的,我們是好朋友,沒有打架。”

當時,對方孩子已經在老師的引導下道歉了,後來家長又領着孩子過來再次道歉,原本緊張的氣氛就這樣被化解。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這個媽媽,或許情急之下會領着孩子去找對方理論,但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是我們希望的,不僅讓孩子感到尴尬,還會破壞孩子們之間的友誼。

停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基本的尊重,而這恰恰是很多而父母所忽視的。

孩子也需要邊界感

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東亞國家往往很少強調個人。尤其在家庭中,強調個人邊界容易被貼上“自私”、“不孝”等标簽。父母掌控子女的生活,子女幹涉父母的選擇,結果就是大家都喪失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我是你媽,我能害你嗎?”

“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别人會管你嗎?”

“你是我生的,你渾身上下哪裡我沒看過?”

……

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感是模糊的,或者說是幾乎不存在的,任何事都可以幹涉,隻因為自己是“父母”這個角色。

但是,即便是幾歲大的孩童,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邊界。沒有邊界感的孩子,會在人際交往中無從應對,痛苦掙紮。

比如上文中的媽媽,假如她不曾尊重孩子的想法,直接去找人理論,最後滿足的其實是自己的需求,将自己的焦慮和憤怒發洩出去了。孩子呢?

孩子會認為,這樣的人際關系我自己處理不了,隻能由媽媽來處理;我讓媽媽生氣了,我犯錯誤了。

正常的邊界感,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處理,你不打擾;當他向你求助時,你才伸手。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領地”,尊重彼此界限,也是對孩子人格成長的保護。

家庭中的邊界感如何劃分

在綜藝節目《了不起的姐姐》中,很多媽媽會問伊能靜:為什麼我家孩子和你會有那麼多共同話題,但是和我卻根本沒話說。

伊能靜覺得,是因為自己下意識的去注意"界限感"。學會尊重、傾聽孩子的想法,不過分去幹涉孩子的決定才是父母和孩子正确的相處之道。

這3個觀念越早培養,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融洽!

就好比天氣變冷了,家長覺得孩子冷,就給孩子加衣服,但孩子卻因為熱到出汗反而感冒了,因為家長滿足的是自己的需求,不是孩子的;如果孩子說,媽媽我冷,這時加衣服才是孩子的需求。

大部分的中國式父母總是打着“為你好”的幌子控制孩子,卻不知,“為你好”也需要有邊界,給孩子真正的獨立,才是真正的“為你好”。

那麼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如何培養邊界感呢?

1、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當孩子有鏡像對比、宣布主權、情緒性表達這幾類特征後,說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父母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協助他們建立物權意識,培養孩子的初始邊界感。在家中可以适當厘清,哪些東西是孩子的,哪些東西是爸爸媽媽的,如果要使用爸爸媽媽的東西,應該事先征得允許。同樣,如果爸爸媽媽想使用孩子的東西,也應該征得同意。

2、培養孩子獨立承擔事情後果的觀念

首先孩子要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和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其次就需要明白因為自己的行為導緻的不良影響,應該由自己來承受後果,父母是不能幫助孩子承擔後果的,這才能讓他們加強邊界意識。

父母應該學會用分享式表述告訴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影響,用建議式表述給孩子一個機會彌補自己的過錯。

3、培養孩子的隐私觀念

父母要為孩子建立隐私的概念,首先是完善孩子的性别意識,媽媽在兒子面前一定要注重界限,不要和兒子太過親密,同樣爸爸在女兒面前也要注重相應的影響。俗話說得好,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是以,家庭中的邊界感應當是父母和孩子都具備的。

有邊界的家庭亦有愛

你可能會疑惑:要有邊界感,是否意味着孩子的事情我不友善插手?那他做的不對,我還能不能管了?

其實,建立邊界感和你表達愛、管教孩子是不沖突的。

比如,早上你們要出門,但是孩子穿鞋很慢,你着急想替他穿,但又想到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該不該插手而糾結。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正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此時此刻的需求隻有一個:希望孩子能穿快點,這樣就不會遲到了。

你可以蹲下身,溫柔地對孩子說:“這樣吧,你看我們再出門就要遲到了,媽媽幫助你一下可以嗎?”

之後,再和孩子商量,可以在空閑時間讓孩子多練習練習穿鞋,或者早上提前十分鐘準備,為穿鞋留出足夠的時間。

也許,孩子不想接受你的幫助,甚至會發脾氣、哭鬧,但你仍然要保持克制,再次表達自己的需求。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能了解并接納父母的建議。你也用行動告訴孩子:我沒有用發脾氣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尊重你的想法。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