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之间玩耍,难免会有摩擦,如果是你家孩子受伤了,你会怎么处理呢?

之前有一个5岁多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伙伴争抢玩具时,被对方的指甲划伤了,脸颊上多了一道明显的红印。孩子妈妈见到后又气又急,连忙拉着孩子问怎么弄伤的,孩子吓得不敢说话。
老师蹲下身,耐心地跟孩子说,不要怕,你妈妈只是着急,并没有生你的气,你把事情经过讲给妈妈听。
孩子这才开口,把事情讲了一遍。末了还思考了几秒,说:“妈妈,他不是故意的,我们是好朋友,没有打架。”
当时,对方孩子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道歉了,后来家长又领着孩子过来再次道歉,原本紧张的气氛就这样被化解。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这个妈妈,或许情急之下会领着孩子去找对方理论,但得到的结果一定不是我们希望的,不仅让孩子感到尴尬,还会破坏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停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基本的尊重,而这恰恰是很多而父母所忽视的。
孩子也需要边界感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东亚国家往往很少强调个人。尤其在家庭中,强调个人边界容易被贴上“自私”、“不孝”等标签。父母掌控子女的生活,子女干涉父母的选择,结果就是大家都丧失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
“还不都是为了你好,别人会管你吗?”
“你是我生的,你浑身上下哪里我没看过?”
……
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感是模糊的,或者说是几乎不存在的,任何事都可以干涉,只因为自己是“父母”这个角色。
但是,即便是几岁大的孩童,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没有边界感的孩子,会在人际交往中无从应对,痛苦挣扎。
比如上文中的妈妈,假如她不曾尊重孩子的想法,直接去找人理论,最后满足的其实是自己的需求,将自己的焦虑和愤怒发泄出去了。孩子呢?
孩子会认为,这样的人际关系我自己处理不了,只能由妈妈来处理;我让妈妈生气了,我犯错误了。
正常的边界感,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处理,你不打扰;当他向你求助时,你才伸手。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领地”,尊重彼此界限,也是对孩子人格成长的保护。
家庭中的边界感如何划分
在综艺节目《了不起的姐姐》中,很多妈妈会问伊能静:为什么我家孩子和你会有那么多共同话题,但是和我却根本没话说。
伊能静觉得,是因为自己下意识的去注意"界限感"。学会尊重、倾听孩子的想法,不过分去干涉孩子的决定才是父母和孩子正确的相处之道。
就好比天气变冷了,家长觉得孩子冷,就给孩子加衣服,但孩子却因为热到出汗反而感冒了,因为家长满足的是自己的需求,不是孩子的;如果孩子说,妈妈我冷,这时加衣服才是孩子的需求。
大部分的中国式父母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控制孩子,却不知,“为你好”也需要有边界,给孩子真正的独立,才是真正的“为你好”。
那么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如何培养边界感呢?
1、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当孩子有镜像对比、宣布主权、情绪性表达这几类特征后,说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父母应该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协助他们建立物权意识,培养孩子的初始边界感。在家中可以适当分清,哪些东西是孩子的,哪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如果要使用爸爸妈妈的东西,应该事先征得允许。同样,如果爸爸妈妈想使用孩子的东西,也应该征得同意。
2、培养孩子独立承担事情后果的观念
首先孩子要学会分辨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和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其次就需要明白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应该由自己来承受后果,父母是不能帮助孩子承担后果的,这才能让他们加强边界意识。
父母应该学会用分享式表述告诉孩子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用建议式表述给孩子一个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
3、培养孩子的隐私观念
父母要为孩子建立隐私的概念,首先是完善孩子的性别意识,妈妈在儿子面前一定要注重界限,不要和儿子太过亲密,同样爸爸在女儿面前也要注重相应的影响。俗话说得好,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因此,家庭中的边界感应当是父母和孩子都具备的。
有边界的家庭亦有爱
你可能会疑惑:要有边界感,是否意味着孩子的事情我不方便插手?那他做的不对,我还能不能管了?
其实,建立边界感和你表达爱、管教孩子是不矛盾的。
比如,早上你们要出门,但是孩子穿鞋很慢,你着急想替他穿,但又想到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为该不该插手而纠结。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们此时此刻的需求只有一个:希望孩子能穿快点,这样就不会迟到了。
你可以蹲下身,温柔地对孩子说:“这样吧,你看我们再出门就要迟到了,妈妈帮助你一下可以吗?”
之后,再和孩子商量,可以在空闲时间让孩子多练习练习穿鞋,或者早上提前十分钟准备,为穿鞋留出足够的时间。
也许,孩子不想接受你的帮助,甚至会发脾气、哭闹,但你仍然要保持克制,再次表达自己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能理解并接纳父母的建议。你也用行动告诉孩子:我没有用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我尊重你的想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