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金秋時節,暑氣未盡。陽光一點都沒有示弱的意思,依然曬得人皮膚發痛,這個時候,潮汕的芋開始大量上市了。

潮汕常把“番薯芋”放在一塊說,都是當年重要的糧食。它們像孿生的兄弟,即使上得餐桌也往往形影不離。潮汕著名的甜點“金銀條”就是翻砂番薯和芋。但是,芋頭在食材的搭配上顯然比本身就有甜味的番薯“戲路”要寬得多。

牛田洋芋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因為當時在這裡工作的原因,對于這裡的一道名菜“魚頭芋”一直念念不忘。牛田洋位于汕頭内港,那裡曾是一片海灘,出沒于潮漲潮退之間,面積足有萬畝。上世紀6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軍響應毛澤東主席的号召,進駐牛田洋圍墾造田。1969年7月28日強台風來襲,553名解放軍戰士和學生為保護堤圍而英勇捐軀。牛田洋軍墾基地雖未得保全,但他們“人在大堤在”的豪邁精神,在當時得到了“北有珍寶島,南有牛田洋”的贊譽。如今的牛田洋早已不是農場,而是海産養殖基地。見證那段“戰天鬥地”的曆史的,是寂寞的一座“七 二八不朽烈士”紀念碑。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芋頭煎、炸、煮都是沒有問題的,與肥豬肉的結合更是美妙,那種一片紅燒肉一片芋頭的“芋頭蒸肉”是年輕時最解饞的家常菜。

當然,潮汕有“芋味三絕”的說法,指的是芋酥、翻砂芋和芋泥。

芋酥,是将山芋切成薄小片,晾幹後放入油鍋中炸酥,撈起後過濾去油漬,投入滾燙的白糖中。撈起冷卻,再均勻 地撒上炒熟的白芝麻和切碎的芫荽便成。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翻砂芋的由來據說與抗擊元兵(胡人)有關。潮汕“胡“與“芋”同音,老百姓将芋頭當作胡人的腦袋,切成條狀,放入油中煎,撈上來後,加些糖吃掉!以解心頭之恨。後來,相沿成潮汕的一種風俗——中秋節吃翻砂芋。潮汕還有中秋食芋頭的習俗,不少地方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連鬼都不怕!剝其皮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芋泥是另一絕。芋泥在筵席中往往是作為最後一道菜上桌的,取其頭甜尾甜的意思。用芋頭蒸熟後搗成的“芋泥”因其芳香潤滑而廣受喜愛,甚至是許多喜歡甜食的朋友的摯愛。但芋泥的做法并非潮汕獨有,它也是福建省閩菜中的傳統甜食之一,以芋頭煮熟搗爛加紅棗、櫻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桂花和熟豬油等輔料制成“八寶芋泥”往往是閩菜的壓軸。憑着閩南與潮汕有着密不可分的人緣和文化聯系,兩地都有這道菜肴也不奇怪。

傳統上“芋泥”是要吃熱的,不吃冷的,剛剛蒸出來的芋泥還會淋上滾燙的豬油,是以滾燙的芋泥并未見煙霧,如果貿然大口入嘴,就會有被燙傷的危險。潮汕飲食俗諺中有“無煙無煙燙死人”之說。

傳說大清洋務大臣李鴻章就曾專門宴請洋人吃“八寶芋泥”,以此作為對洋人的不敬的報複。梁啟超曾作如此描摹:“李鴻章待人接物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與外國人交涉,尤輕侮之!”雖然國弱,但對于洋人,李鴻章并非卑躬屈膝,而往往是“有仇必報”。

李鴻章收拾洋人并非一兩次,有次他到法國通路,一位法國官員敬他一支雪茄,但沒告訴他怎樣吸,李鴻章看外國人放在嘴上一點就着,他也照着做,就是點不着。原來吸雪茄前,必須将煙頭切去才能點着。李鴻章認為對方是故意使他難堪和損傷大清國威。後來,那位法國官員到李鴻章住處回訪。李鴻章也令手下敬煙,李鴻章接過水煙袋咕噜咕噜吸起來,那位法國官員也學着用嘴去吸,沒想到這需要技巧,因用力過大吸進一大口煙水,苦辣難忍,但拘于禮節,又不好往外吐,隻好咽下。

這道潮汕的極品甜食,你試過就會愛上!

而另一次也跟“煙”有關,李鴻章被邀請出席洋人宴會,筵席上端上一小碗冒煙“小菜”,李鴻章用匙子舀起來後,不經意地用嘴輕輕一吹,即引起洋人哈哈大笑。原來,那是冰淇淋。遭到嘲諷之後,李鴻章不會就此罷休,他心生一計,特意回請那幫洋人,宴席上特選用精美雅緻的瓷碗盛放着剛蒸熟的“八寶芋泥”,也不說話就放置到各人的桌前,頓時芋香四溢。客人迫不及待拿起湯匙舀着,因看不到冒熱氣,大家都欣然入口,于是個個被燙得呲牙咧嘴,叫苦不疊,狼狽不堪。

李鴻章的這一招才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來源:海濱鄒魯是海陽 文/陳益群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