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待人生無常最正确的方式

有一種說法,我曾經覺得很正确。

大意是: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因為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不會因為人們性别、地位、财富、學曆的差別,而讓某個人的一天多一秒或少一秒。

确實,任何人的一天,都隻有24小時。

但實際上,時間對人并不公平。

活了十八歲的人,與活了八十歲的人,得到的時間總量,怎麼可能一樣呢?

跨入疫情第三年,所有人都或者親身經曆,或者耳聞目睹了衆多生離死别、悲歡離合,對什麼叫人生無常,有了更深的感受。

然而老天爺或許覺得還不夠,還要加上戰争、地震、空難……

讓我們明白,人與人之間,最公平的,不是時間,而是死亡。

所有的人,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都……固有一死。

除了成功的自殺者,基本沒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結束。

正如那一天,登上東航 MU5735 客機的123位乘客,9名機組人員。

他們當中,有16歲的小女生,有年富力強的機長,有即将退休的副機長,有新婚燕爾的丈夫,有相戀五年的未婚妻,有女兒盼望見面的媽媽……

但都以同一種方式,在同一個時間,從世界上消失了。

我們無法知曉每一個遇難者的真正狀況。

出于對死者的痛惜,我們情願把他們遇難前的生活狀态,都想象得溫情又陽光。

直至前幾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題目是:《“想為自己活一次”的潮汕女人,消失在MU5735上》。

文章裡的主角,是一名潮汕女性。

她先被騙孕,後被騙婚,丈夫不管妻孩,不顧家庭,懶散虛榮,負債累累。

這樣的生活,她忍受了17年。

她的妹妹這麼形容她:“姐姐很善良,一直一直都在為别人活着,從小在老家吃了很多苦,嫁到雲南,又吃了17年的苦。”

到後來,她決定離婚。

為此,她遭受了前夫的威脅、跟蹤、出爾反爾,還要将兩人買的房子讓給丈夫。

但她決定不再妥協和忍耐了,因為她“想為自己活一次”。

離婚後,為了還債以及撫養女兒,她決定到廣州打工,開始新生活。

可惜,她沒有真正能夠重新開始。

一直一直都在為别人活着的人,太多了。

為了别人的目光,為了别人的要求,為了别人的标準,為了别人的利益,活成了沒有自我的工具人。

并試圖用自己的忍耐、順從、辛勞、犧牲,換來别人的尊重和感動。

可是,如果你自己都甘當工具,别人又怎麼會把你當人看呢?

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需求,别人又怎麼會尊重你呢?

那位遭遇機難的潮汕女性,就是如此。

17年的工具人生涯,隻讓她日子過得益發艱難,丈夫對她益發輕視,兒女成長益發痛苦。

她的沉沒成本,也越來越高。

她的生命終止了,但許多和她一樣,在婚姻家庭中,被丈夫視為工具人的女性,還在類似的際遇中,持續過着這種扭曲的生活。

或許,這也是那位在56歲時決定離家出走,自駕遊中國的蘇敏阿姨,能夠大紅的原因。

在此之前,她痛苦地度過了三十多年的奇葩婚姻生活,曾經為此中度抑郁,甚至自殺。

但是,她三十多年的忍耐,沒有感動任何人,也沒有改變她的生活狀況。

直至56歲,她才決定,要為自己活。

這一出走,就是兩年。

她不僅走遍大好河山,還接受采訪,承接廣告,直播旅行,成為一名深受大家喜歡和敬佩的網絡名人。

最近,她用自己的收入積蓄,和女兒的資助,喜提房車一部。

在視訊中她喜極而泣:“我終于有自己的家了,以前家裡很多東西都不屬于我,都沒有我的名字,但是這個終于可以冠上我的名字了,這是真正屬于我的家。”

她不再隻是沉默忍耐、面目模糊的妻子、母親、外婆,,她更是她自己。

蘇敏阿姨能在56歲時,決定不辜負自己的人生,固然可敬,但她之前痛苦生活了幾十年,又何嘗不是對自己生命的嚴重浪費?

她還有勇氣掙紮而出,為自己重活一次,更多的人,則是一邊怨天尤人,一邊在日複一日的折磨和糾纏中,把生命力消耗殆盡,成了一個活死人。

我認識的一名文友的過往,令我十分唏噓。

他當年畢業的時候,配置設定到了廣州某省級機關,上司對他也很重視,前途無量。

可是,他的父母,卻要求他回到家鄉工作,理由是需要他陪伴。

對父母十分順從的他,回老鄉工作了一段時間,卻過得十分憋屈,也看不到前途所在。

畢竟,家鄉隻是一個離廣州一百多公裡的小縣城,和廣東省會廣州,以及省級機關,差距實在太大。

這時,原機關的上司,仍然願意把他調回來。

在當時極其嚴格的配置設定調動制度下,上司這樣做,實在是對他青眼有加。

可是他父母卻哭鬧不已,甚至威脅要上吊,以此強迫他留在本地。

他又一次順從了父母,從此徹底失去了機會。

之後,他作為一個“孝子”,和父母在同樣的地方,過着同樣的生活,重複着同樣的人生。

甚至,他的婚姻狀況和夫妻關系,也是他父母的翻版。

我剛到廣州的時候,這位文友特地前來,與他原來省級機關的前同僚,一起為我接風。

文友明明在老家,也有一官半職,收入地位并不差,但他和他以前的同僚坐在我對面,兩人的狀态對比就非常強烈。

他前同僚整個人舒展、自在、平和,他則是明顯的郁悶、憋屈、緊縮。

這和外貌地位無關,而是人内在的精神狀态,于外在的折射。

看着他,我深有感觸。

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不是終于下定決心,并付諸于行動,我就會和他一樣,一輩子都在不甘和認命之中掙紮。

他放棄了,但我沒有。

對待人生無常最正确的方式

現實中知道我過去的人,很多人都會奇怪,我為什麼會辭去别人看起來高大上體制内工作,離開積累了人情和物質基礎的家鄉,遠走他方,重新開始?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所說:我隻是為了我的心。

在沒有歸屬感的城市,從事沒有投入感的工作,這樣的生活,令我感覺十分煎熬和分裂。

這種痛苦,不是别人的贊美、羨慕和肯定,能夠真正消解的。

辭職别尋他路?還是繼續如此走下去?

to be or not to be?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整整十年。

十年之後,我終于還是選擇了離開。

因為我終于明白,如果這樣的生活過了十年,我依然覺得不快樂,那它對我來說,就是錯誤的生活。

我辭職的時候,從成本效益來說,并不是最優時期,但我已經不想再拖延了。

生死無常,每個人都隻能活一次,沒有人能例外。

而一個人,能有幾個十年?

選擇另一種人生,并不會讓未來變得輕松。

對普通人來說,人生在世,沒有哪一條道路是好走的,都要走彎路、交學費,付成本。

但是,如果這是你發自内心選擇的道路,那麼你就會願意為此去堅持和努力,為此承擔後果。

主動選擇和被動選擇的差別,就是你是人生的主人,還是人生的工具的差別。

是以,雖然我中途改道之後,經曆了各種起伏跌宕,吃了很多沒吃過的苦和累,但也看了更多的風景,有了更豐富的人生經曆。

雖然能力有限,未能做到事事遂意,但至少無愧我心。

很多人在人生觀沒真正形成的時候,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所需,于是随大流,跟大衆,按父母和他人的标準、工作、結婚、生孩。

而當發現這種生活并不是自己所願的時候,沉沒成本已經很高。

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勇氣重新開始的。

這樣的人,我也了解。

有時回想,如果我在關鍵的時刻,做出了我其實并不真正想要的選擇,比如結婚、生孩子,那麼,當發現錯誤的時候,我依然敢絕然抛棄過往嗎?

還是會對自身處境加以美化和合理化,用來催眠自己繼續忍受下去?

或者雖然不停地抱怨、焦慮、吐槽,但依然是日複一日過着那樣的日子?

這樣的回想,往往讓我驚出一身冷汗。

但也讓我慶幸,自己守住了最後的底線。

在一次聚會中,有人讨論:如果中國發生戰争怎麼辦?

我們如何跑?如何躲?要是被炮火誤傷死掉了,會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太不值?

我仰頭好好想了想,然後說:我活到現在,想做的事情,大抵都做了,想去的地方,也大抵都去了,能力範圍内,能享受的也享受了。

而不想做的事情,我盡量拒絕了,不想過的生活,也都盡量避免了。

這半生,也算随心所欲,盡力而為。

能繼續安然活下去,固然更好,但如果命中注定馬上突然死去,也沒什麼大遺憾。

我覺得我這輩子活得挺值。

沒有白來人間一趟。

對待人生無常最正确的方式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這句詩,曾經是我多年的座右銘。

其實,人類死亡,無論原因是自然衰老、疾病纏身、還是天災人禍,人體的外在狀态,都不可能靜美。

是以我覺得,詩人的意思,其實指的是人在感受到死亡來臨之時,内心是否安定從容,覺得自己這一生,不負己望。

不負己望的前提,就是你是什麼花,就開出這種花最茂盛的樣子,而不是扭曲或僞裝成其它的花,自欺欺人。

這樣的人生,活得再短,也有意義。

當你明白:人再怎麼想不讓外界失望,最後與自己相處最久、為自己的悲喜負責的,也還是自己。

當你決定不再辜負自我,而是從本心出發,敢想敢言,敢做敢當。

你就不再是行屍走肉,而是一個活生生有存在感的人。

你才不會像許多人一樣,“在25歲就死了,隻是到75歲才埋。”(富蘭克林)

那麼,當人生注定的終結點到來之時,我們回首一生,或有遺憾,但不會後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