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待人生无常最正确的方式

有一种说法,我曾经觉得很正确。

大意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因为人们性别、地位、财富、学历的区别,而让某个人的一天多一秒或少一秒。

确实,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

但实际上,时间对人并不公平。

活了十八岁的人,与活了八十岁的人,得到的时间总量,怎么可能一样呢?

跨入疫情第三年,所有人都或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了众多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对什么叫人生无常,有了更深的感受。

然而老天爷或许觉得还不够,还要加上战争、地震、空难……

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最公平的,不是时间,而是死亡。

所有的人,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都……固有一死。

除了成功的自杀者,基本没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结束。

正如那一天,登上东航 MU5735 客机的123位乘客,9名机组人员。

他们当中,有16岁的小女生,有年富力强的机长,有即将退休的副机长,有新婚燕尔的丈夫,有相恋五年的未婚妻,有女儿盼望见面的妈妈……

但都以同一种方式,在同一个时间,从世界上消失了。

我们无法知晓每一个遇难者的真正状况。

出于对死者的痛惜,我们情愿把他们遇难前的生活状态,都想象得温情又阳光。

直至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想为自己活一次”的潮汕女人,消失在MU5735上》。

文章里的主角,是一名潮汕女性。

她先被骗孕,后被骗婚,丈夫不管妻孩,不顾家庭,懒散虚荣,负债累累。

这样的生活,她忍受了17年。

她的妹妹这么形容她:“姐姐很善良,一直一直都在为别人活着,从小在老家吃了很多苦,嫁到云南,又吃了17年的苦。”

到后来,她决定离婚。

为此,她遭受了前夫的威胁、跟踪、出尔反尔,还要将两人买的房子让给丈夫。

但她决定不再妥协和忍耐了,因为她“想为自己活一次”。

离婚后,为了还债以及抚养女儿,她决定到广州打工,开始新生活。

可惜,她没有真正能够重新开始。

一直一直都在为别人活着的人,太多了。

为了别人的目光,为了别人的要求,为了别人的标准,为了别人的利益,活成了没有自我的工具人。

并试图用自己的忍耐、顺从、辛劳、牺牲,换来别人的尊重和感动。

可是,如果你自己都甘当工具,别人又怎么会把你当人看呢?

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需求,别人又怎么会尊重你呢?

那位遭遇机难的潮汕女性,就是如此。

17年的工具人生涯,只让她日子过得益发艰难,丈夫对她益发轻视,儿女成长益发痛苦。

她的沉没成本,也越来越高。

她的生命终止了,但许多和她一样,在婚姻家庭中,被丈夫视为工具人的女性,还在类似的际遇中,持续过着这种扭曲的生活。

或许,这也是那位在56岁时决定离家出走,自驾游中国的苏敏阿姨,能够大红的原因。

在此之前,她痛苦地度过了三十多年的奇葩婚姻生活,曾经为此中度抑郁,甚至自杀。

但是,她三十多年的忍耐,没有感动任何人,也没有改变她的生活状况。

直至56岁,她才决定,要为自己活。

这一出走,就是两年。

她不仅走遍大好河山,还接受采访,承接广告,直播旅行,成为一名深受大家喜欢和敬佩的网络名人。

最近,她用自己的收入积蓄,和女儿的资助,喜提房车一部。

在视频中她喜极而泣:“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以前家里很多东西都不属于我,都没有我的名字,但是这个终于可以冠上我的名字了,这是真正属于我的家。”

她不再只是沉默忍耐、面目模糊的妻子、母亲、外婆,,她更是她自己。

苏敏阿姨能在56岁时,决定不辜负自己的人生,固然可敬,但她之前痛苦生活了几十年,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生命的严重浪费?

她还有勇气挣扎而出,为自己重活一次,更多的人,则是一边怨天尤人,一边在日复一日的折磨和纠缠中,把生命力消耗殆尽,成了一个活死人。

我认识的一名文友的过往,令我十分唏嘘。

他当年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了广州某省级单位,领导对他也很重视,前途无量。

可是,他的父母,却要求他回到家乡工作,理由是需要他陪伴。

对父母十分顺从的他,回老乡工作了一段时间,却过得十分憋屈,也看不到前途所在。

毕竟,家乡只是一个离广州一百多公里的小县城,和广东省会广州,以及省级单位,差距实在太大。

这时,原单位的领导,仍然愿意把他调回来。

在当时极其严格的分配调动制度下,领导这样做,实在是对他青眼有加。

可是他父母却哭闹不已,甚至威胁要上吊,以此强迫他留在本地。

他又一次顺从了父母,从此彻底失去了机会。

之后,他作为一个“孝子”,和父母在同样的地方,过着同样的生活,重复着同样的人生。

甚至,他的婚姻状况和夫妻关系,也是他父母的翻版。

我刚到广州的时候,这位文友特地前来,与他原来省级单位的前同事,一起为我接风。

文友明明在老家,也有一官半职,收入地位并不差,但他和他以前的同事坐在我对面,两人的状态对比就非常强烈。

他前同事整个人舒展、自在、平和,他则是明显的郁闷、憋屈、紧缩。

这和外貌地位无关,而是人内在的精神状态,于外在的折射。

看着他,我深有感触。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是终于下定决心,并付诸于行动,我就会和他一样,一辈子都在不甘和认命之中挣扎。

他放弃了,但我没有。

对待人生无常最正确的方式

现实中知道我过去的人,很多人都会奇怪,我为什么会辞去别人看起来高大上体制内工作,离开积累了人情和物质基础的家乡,远走他方,重新开始?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所说:我只是为了我的心。

在没有归属感的城市,从事没有投入感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令我感觉十分煎熬和分裂。

这种痛苦,不是别人的赞美、羡慕和肯定,能够真正消解的。

辞职别寻他路?还是继续如此走下去?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整整十年。

十年之后,我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

因为我终于明白,如果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我依然觉得不快乐,那它对我来说,就是错误的生活。

我辞职的时候,从性价比来说,并不是最优时期,但我已经不想再拖延了。

生死无常,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没有人能例外。

而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年?

选择另一种人生,并不会让未来变得轻松。

对普通人来说,人生在世,没有哪一条道路是好走的,都要走弯路、交学费,付成本。

但是,如果这是你发自内心选择的道路,那么你就会愿意为此去坚持和努力,为此承担后果。

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的区别,就是你是人生的主人,还是人生的工具的区别。

所以,虽然我中途改道之后,经历了各种起伏跌宕,吃了很多没吃过的苦和累,但也看了更多的风景,有了更丰富的人生经历。

虽然能力有限,未能做到事事遂意,但至少无愧我心。

很多人在人生观没真正形成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所需,于是随大流,跟大众,按父母和他人的标准、工作、结婚、生孩。

而当发现这种生活并不是自己所愿的时候,沉没成本已经很高。

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勇气重新开始的。

这样的人,我也理解。

有时回想,如果我在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我其实并不真正想要的选择,比如结婚、生孩子,那么,当发现错误的时候,我依然敢绝然抛弃过往吗?

还是会对自身处境加以美化和合理化,用来催眠自己继续忍受下去?

或者虽然不停地抱怨、焦虑、吐槽,但依然是日复一日过着那样的日子?

这样的回想,往往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但也让我庆幸,自己守住了最后的底线。

在一次聚会中,有人讨论:如果中国发生战争怎么办?

我们如何跑?如何躲?要是被炮火误伤死掉了,会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不值?

我仰头好好想了想,然后说:我活到现在,想做的事情,大抵都做了,想去的地方,也大抵都去了,能力范围内,能享受的也享受了。

而不想做的事情,我尽量拒绝了,不想过的生活,也都尽量避免了。

这半生,也算随心所欲,尽力而为。

能继续安然活下去,固然更好,但如果命中注定马上突然死去,也没什么大遗憾。

我觉得我这辈子活得挺值。

没有白来人间一趟。

对待人生无常最正确的方式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诗,曾经是我多年的座右铭。

其实,人类死亡,无论原因是自然衰老、疾病缠身、还是天灾人祸,人体的外在状态,都不可能静美。

所以我觉得,诗人的意思,其实指的是人在感受到死亡来临之时,内心是否安定从容,觉得自己这一生,不负己望。

不负己望的前提,就是你是什么花,就开出这种花最茂盛的样子,而不是扭曲或伪装成其它的花,自欺欺人。

这样的人生,活得再短,也有意义。

当你明白:人再怎么想不让外界失望,最后与自己相处最久、为自己的悲喜负责的,也还是自己。

当你决定不再辜负自我,而是从本心出发,敢想敢言,敢做敢当。

你就不再是行尸走肉,而是一个活生生有存在感的人。

你才不会像许多人一样,“在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富兰克林)

那么,当人生注定的终结点到来之时,我们回首一生,或有遗憾,但不会后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