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今年,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口述歌冊”課題組,在潮汕尋找到六位經曆過潮州歌冊流行時代并喜愛潮州歌冊的老人,讓她們講述當年關于潮州歌冊的點滴記憶,并将老人們吟唱歌冊的場景錄制下來,以聲像并茂的形式保留下民間歌冊吟唱的各種形态,還原了潮州歌冊的曆史場景,保留了曆史資訊。

這六位老人均為女性,分布在潮汕多個地方,歌冊吟唱各有特點,她們原生态、質樸的演繹,讓存在于紙上的歌冊文字活了起來,讓觀者體味到潮州歌冊的活态傳承。

潮州歌冊

是使用潮州方言誦唱的一種民間說唱文學,約形成于清乾嘉年間,是一種極富潮汕韻味的文化載體。

百歲老人打開記憶開關完整背唱歌冊

潮州歌冊流行于清末及民國時期,作為民間一種娛樂方式在坊間被廣泛吟唱,吟唱者和聽衆多為婦女。

“口述歌冊”課題組的主要發起人和項目組組長麥微純告訴記者,随着社會文化環境變遷,當年歌冊吟唱的場景已經不存在,親曆當年吟唱場景者也多已年邁。受訪的6位老人,年齡在90歲到101歲之間,她們共同的特點是對潮州歌冊的記憶特别深刻,小時候學唱過的歌冊内容,隻要給她們說出歌冊開頭第一句,就能打開她們記憶的開關,流利而完整地背唱出一整段的歌冊内容。

潮州市饒平海山鎮浮任村101歲老人巧珠,跟她說唱一下“正月立春雨水時”,她馬上接上“想到自細為女兒”,然後完整背唱出接下來的整段内容,中間沒有一點“卡殼”,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位百歲老人。其他幾位90多歲的老人,同樣一唱起潮州歌冊就雙眼放光,聲音铿锵有力,唱到激動時還配上肢體動作,完全沉浸在那個以吟唱歌冊為樂的純樸年代。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101歲的巧珠老人(中)和95歲的

陳竟珊老人(右)一起唱起潮州歌冊。

歌冊是特定時期女性學習的“教科書”

麥微純告訴記者,受訪的老人大多沒有正規上過學校,或是隻上了兩三年學就因戰亂而辍學,學唱歌冊成為她們識字的主要途徑。她們一開始是聽别人吟唱,通過邊聽邊對照歌冊上的字,慢慢識字越來越多,同時也從歌冊中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對當時普通人家來說,女性讀書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也很難受到普遍認可。歌冊于是成為當時最好的女性學習“教科書”。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楓四村老人陳淑君回憶說,她從小沒讀過書,看到有人唱歌冊,就走近站在人家背後邊聽邊看,識了不少字,後來自己能看歌冊了,看到有趣的内容,就整段幾頁歌冊學起來。但她都是偷偷看,偷偷學,有人來就趕緊藏起來,怕被人笑話。

歌冊成文化匮乏年代精神食糧

在文化較為匮乏的年代,在民間流傳的歌冊是平民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糧之一,當年女性們對潮州歌冊的喜愛,無異于如今人們追劇一樣狂熱。

麥微純說,聽老人們回憶當年,最讓人感動的,是歌冊對那個年代人們所帶來的精神慰藉,特别難能可貴。

95歲的陳竟珊老人出生澄海樟林,原是一位教師,曾在澄海、饒平等地任教。她十一二歲時就在媽媽的傳授下學唱歌冊,中間忙于工作,退休後重拾兒時的愛好,侄兒專門為她收集來不少歌冊古本,讓她晚年有了更豐富的生活内容。她回憶起當年身邊女性對歌冊的癡迷,隻要有人在唱歌冊,再困也舍不得走,邊打瞌睡邊聽,有時聽到半夜三更。她說,是真的“半夜三更”,經常聽到晚上十二點後,有時聽到淩晨一二點。

潮州歌冊省級傳承人林少紅回憶說,十多歲她學會唱歌冊,那時祖母雙眼失明,她每晚都在屋裡唱歌冊給祖母解悶,引來不少鄰居嬸姆在屋外聆聽。白天她們還一起交流歌冊的故事情節,讓祖母原本暗淡的日子變得有聲有色起來。

陳淑君老人說,她和姐妹們每天一起繡花,到了午後,就一起唱歌冊提神,這樣就不會犯困了。她說,唱歌冊人越多越有氣氛,會越唱越大聲,并拉長腔調,唱到罵奸臣的句子,一激動還會加上肢體動作,她有一次在燒火時,唱着唱着,激動得不小心把歌冊扔到竈裡了。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陳淑君老人說,她和姐妹們每天一起繡花經常唱歌冊提神。

在當年,能擁有一整套的歌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95歲的綠印老人回憶說,她哥哥在香港買了一整套《薛剛反唐》歌冊給她,一共有五十多冊,價值不菲,她出嫁的時候,就将這套歌冊作為嫁妝帶到婆家。這套歌冊讓她備受羨慕,總是有人來找她,央她唱歌冊。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圖為綠印老人和她的“嫁妝”。

田野調查儲存歌冊活态傳承

為什麼會想到開展這次田野調查,并通過視訊形式來記錄調查内容呢?麥微純說,因為歌冊的吟唱者和創作者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不趁着現在利用影音技術将他們的記憶和演繹技法記錄下來,潮州歌冊的很多曆史資訊就會慢慢消失,對這一非遺文化的傳承将變得更加艱難。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潮州歌冊省級傳承人林少紅(左)錄制潮州歌冊吟唱場景。

潮州歌冊傳唱人麥微純是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講師,為了保護傳承潮州歌冊這一非遺文化,她不斷學習潮州歌冊的唱法,并經常到大中國小、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潮汕曆史文化傳播基地、文化館非遺大講壇等場所義務傳播傳統文化,演唱潮州歌冊。為了将潮州歌冊帶進學堂,考慮到傳統歌冊中一部分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學唱,她在傳統歌冊的基礎上,根據現階段發生的一些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創作出一百多篇新潮州歌冊,用潮州歌冊這一傳統文化形式弘揚社會新風尚,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麥微純認為,對非遺文化的創新更需要尊重文化本質。歌冊内容可以與時俱進加以創新,豐富演繹形式也可以加上配樂等,但歌冊本質的形式必須保護。潮州歌冊主要元素是故事加方言韻文,因而也可以說是“潮汕方言叙事詩”,潮州歌冊同小說一樣,要有明确主題和完整情節,并注重塑造典型人物;歌冊的歌文四句為一節,第一、二、四句押韻,要押方言平聲韻,第三句不押韻,末字一定要是仄聲字。像這些基本要素,不能随便更改,失去非遺文化原來的樣子。

為此,去年底她向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出了“口述歌冊”的課題,很快得到中心的大力支援,由林立、鄞鎮凱等任顧問,麥微純任組長組成項目組。麥微純說,這次對潮州歌冊吟唱者的田野調查,讓她收獲頗多。她發現歌冊在演繹方面,因為原來沒有樂譜,沒有伴奏,并沒有太過拘泥唱法,唱者随口而歌,隻要唱得好聽,能唱出完整情節,就能被聽者所接受。但歌冊也因潮汕不同地區創作,在押韻用字上有一定的差別,像用汕頭、潮州、揭陽等不同地域口音創作的歌冊,需要用不同的口音吟唱才能唱出準确的押韻。海邊勞動婦女唱起歌冊,往往聲情并茂且肢體語言多,而田園家庭主婦唱起歌冊,大多輕柔婉轉,比較有韻味。

六位近百歲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冊”記錄非遺文化活态傳承

饒平汫洲老人鄭阿奈(右)唱起潮州歌冊聲情并茂。

這次的田野調查讓她更有信心以這種形式去記錄、傳承潮州歌冊非遺文化。接下來還将準備參與潮汕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組織的潮州歌冊老創作者課題組調查,從潮州歌冊創作方面獲得更多的珍貴活态資訊。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