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人欲“仔細”,事事欲“儒氣”

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潮汕民間工藝,可以發現,盡管這些民間工藝品種從材料使用到技巧形式的差别甚大,有的幾乎毫不相幹,但它們都在精細工巧方面展現了自己的風格,而為世人所矚目。上文不止一次地提到,這種精細工巧的風格的形成,與潮汕文化有關。在這一章結束的時候,我們想就這個論題做一點簡單的總結。

首先,從技術層面講,精細工巧的藝術風格的獲得,要依仗着民間藝人技藝的精湛。這有賴于在雄厚的經濟力量的支援下,藝人們在工藝技巧上的精益求精。明代中葉開始,本地區商品經濟有較快的發展,到清代乾嘉以後,海外貿易的成功,使潮汕出現了許多富商巨賈,他們将大量的資金,投放到祠廟宅第的建築上面。像潮安從熙公祠的興建,前後用了十四年(1870—1883)的時間,花費26萬元的資金,是最突出的例子。其它用數年時間建造一座宅第,耗資數萬元的情況,比比皆是。

做人欲“仔細”,事事欲“儒氣”

蔡海松 攝

實際上,大部分資金和時間都消耗于建築物的裝飾工藝。主人有資力要求工巧,藝人也有時間竭盡心力去追求盡善盡美。從熙公祠的石雕可謂精美矣,而當地至今仍流傳着“琢四肚石雕,氣死三個刻石師傅”的故事。當時還有一種習俗,建房者在裝修階段,喜歡同時聘請兩隊甚至幾隊工匠,讓他們比試技藝的高低。激烈的競争,也促動藝人們不斷琢磨提高技藝,立志創作出前無古人的工藝品。精細工巧的風格就在這種社會經濟條件下出現了。

做人欲“仔細”,事事欲“儒氣”

蔡海松 攝

其次,從觀念層面講,精細工巧的藝術風格能夠為潮汕人的審美意識所接受,又有其思想文化背景。明代中期以後,人口壓力的加強、商品經濟的發展,用一種堅韌的力量慢慢地改變着潮州人的行為方式。更多的勞動力投放到一定面積的耕地上,農業技術由粗放逐漸變為精耕細作;在商業活動中,一切都必須精打細算;而海上的航行,更是每一個環節都細心處理……這些行為方式勢必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美學追求,做人欲“仔細”,事事欲“儒氣”。潮汕民間工藝精細工巧的風格,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被接受的。而另一方面,它又反過來強化了潮汕人這種追求儒雅精細的文化觀念。

來源:海濱鄒魯是海陽 文/黃挺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