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潮汕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構成原因一是粵東沿海早居民絕大部分是“靠海吃海”的“漁獵”土著,南澳島象山上考古發現的距今8000年的石蚝撬等石器和各地的貝丘遺址就是明證。既然經常在海上捕獵謀生,也就免不了有漂洋過海到其他島(後來就是其他國)的經曆,這就是所謂的“過番”。

古時候的中國,有自以為是地球中心的世界觀:我就是“中央之國”,周邊的部落或者蕞爾小國,稱之為北狄、南蠻、東夷、西戎,再用一字以蔽之,那就是——番。

“番”字本來的意思是野獸的足掌,熊掌之類。它是個象形字,金文和小篆上半字像獸的指爪,下半部“田”字像足掌。後來被借用來指蠻荒之地,中國之外的部落或者國家。早期字也寫作“蕃”,帶“艹(艸)”字頭,意思就更明顯了。

“番禺”原也作“蕃禺”,或簡稱“蕃”。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号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廣州象崗南越王墓銘文中有地名“蕃禺”。墓内出土了一大批越式和漢式的銅鼎,其中一件中原漢式銅鼎,蓋上刻有“蕃禺少内”等等。有專家據此而認為“番禺”就是指“嶺南蕃國蠻夷之隅”。(有人則認為是古越語譯音詞而已)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資料來源: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潮汕話沿用了中原漢語的說法,也把外國稱作“番”,并非“過番”到海外謀生以後才這樣,而是本來就有的傳統叫法,潮劇裡“番邦” “番王” “番公主” “番營” “番将” “番兵”之類帶“番”的詞語多了去了。但有一些帶“番”的詞語,卻确實是與潮人“過番”文化有關。例如:

“番畔”,指外國,俗語有“番畔錢銀唐山福”之說。“番畔”與“唐山”對舉,其義自明。“唐山”指中國(原因未确定),“唐”字白讀為deng5(堂)。中國人叫“唐人”,中國城(china town)叫“唐人街”。有人認為,是大唐盛世的原因,是以稱“唐人”,但為何“唐人”叫deng5(堂),而“唐朝”則叫tang5(蟲)呢?想無(無解)!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泰國唐人街(中國城)——耀華力

到國外去(謀生)叫“過番”,“過”字大概就是“漂洋過海”的“過”(渡過),一段九死一生的風狂浪急、日曬雨淋的艱苦曆程就這樣給輕描淡寫地一字帶“過”了。歌謠《天頂飛雁鵝》唱道:“天頂飛雁鵝,阿弟有嬷阿兄無;阿兄生囝叫大伯,大伯聽着無奈何。背起衫包過暹羅……”也是一個“過”字!真的是“苦啊……! 怎一個‘過’字了得?”

中國人叫“唐人”,外國人(土著)則叫番囝。初到番畔,環境惡劣:“人面生疏,番囝擎刀。”外國女人則叫“番妹”(番囝妹)“番婆”,唐人在所在國娶的老婆,即使尊稱也是“番嫲”(洋奶奶)。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等待上船去“過番”

到了後來,在“番畔”時間久了,“唐人”回唐山也被家鄉人叫做“番客”了,當然不是說他是外國人,而是說他是從番畔回來者。而在番畔出生的華人孩子,偶爾也被叫作“番仔”。不久前,剛剛看了一篇《從番仔到共和國外交官》的文章,講的就是出生于泰國(是以叫“番仔”)、父母籍貫為揭陽普甯的陳端回國讀書後參加革命、後來被任命為模裡西斯大使的故事。過番日久、年事已高者則被稱為“老番牯”。

“番客”的“客”不是客人的意思,而是指某種人,如“香港客,無一千,有八百”,則指回家鄉的香港同胞。還有“茶客”、“食客”、“水客”(早期的送番批者,後來稱“批腳”)等詞,“客”也是指某種人的意思,已有類聚義字尾的文法作用,略同于英語的指人字尾“-er”(woker)。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水客”證(資料來源:梅州僑批博物館)

從番畔寄回來的帶有彙款的銀信叫做“番批”。“番批”收到後,唐山家裡托批局寄回去的信唐山本土叫“回批”,番畔則叫“唐山批”,因其來自唐山也。

外國話、外語則被叫做“番話”,俗語有“見着唐人呾番話,見着番囝嘴喎喎”,意思是見到中國人就猛飚外語,但見到真正的外國人時,則外語說不出來(不敢說)了。原先這是用來諷刺外語水準隻有“半桶水”者。“喎”,潮音uê5(話5),“嘴喎喎”,張着嘴又說不出來話的狼狽樣子。

阿拉伯數字1-10也被叫做“番囝碼”,與本土的“番薯碼”等數字寫法相對應。

洋建築,尤其是西式教堂,多被叫做“番囝樓”。舊時澄海西門有座建于1899年建造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番囝樓”,常常被澄海人作為訓示方位的坐标。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資料來源:陳斯楷《西門有座“番仔樓”》

從外國進口來的東西,基本上都被冠以“番”字,如縫紉機系列的“番車”(也叫釘衫車、 tin7衫車)、番紗(供縫紉機使用的線團)、番紗辚(供縫紉機使用的線團的木頭軸兒,中心有孔兒)、番車針(縫紉機專用的鋼針)。過去時代潮汕農村男人的标配——水布,也叫浴布,澄海有些地方叫做“番幔”(潮音muan1,“麻1”),說明它原先也是進口貨,有人認為可能改造自東南亞的“紗籠”之類。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番仔”用“番車”釘衫(老外用縫紉機縫衣服)

蕃薯、蕃薯之類,被稱之為“番薯”或“番葛”(潮州府城話音變為“粉葛”)。俗語有“今年番薯唔比舊年芋”,意思是時間不同,局勢已變,猶言“世事如棋局局新”。說到“番薯”,就想起關于“護國菜羮”(上湯蕃薯葉菜羹)是南宋末代皇帝趙昺賜名的傳說。有資料顯示,蕃薯最初引入中國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常到呂宋(今菲律賓)經商,首見蕃薯,發現是個充饑的好東西。于是,偷偷帶回福建試種。明萬曆21年,福建災荒,當地巡撫下令授予農民種植,當年大獲,渡過了饑荒,随後在全國各地推而廣之。如此說成立,則“護國菜羮”始于宋帝昺的傳說為“無厘頭”。但有人認為,宋代之前,已經有種“薯”的紀律。但那是什麼“薯”,我不知道。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番薯

“番薯”之外,還有“番瓜”(南瓜)、“番茄”(也叫“番柿”,即蕃茄)、番蔥(洋蔥)、“番朥投”(一種劍麻類的植物)等。粵語則有“番荔枝”(即澄海之“林檎”、台灣之“釋迦”)、“芭樂”(即汕頭、澄海之“木囝”,潮州府城之“菝bhug8囝”,台灣之“芭樂”)、“番梨”(鳳梨,台灣、福建閩語叫“鳳梨”,有人則又認為“鳳梨”不是鳳梨,但都是從巴西引進的水果品種則是沒有問題的)等。

動物也叫“番”的,例如“番鴨”(種源來自外國的鴨子),與本土的鴨交配以後的鴨子,叫“半菜番”,有時也以之戲稱番、唐“混血兒”。“番雞”,指長尾山雞,潮劇戲台上武将頭盔上的兩條長長的羽毛類裝飾品,叫做“番雞毛”。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番鴨

還有一些進口的東西,不以“番”字來指明是外國的東西,而是直接以“荷蘭”标示之,如“荷蘭豆”(豌豆)、“荷蘭薯”(馬鈴薯,也叫“甘茼”,有人說是馬來語。北方叫“洋芋”等,也顯示它是進口貨)。這可能是從台灣閩語引入的,因為荷蘭人曾經非法占領台灣長達數十年之久。有個别來自西方的東西,還直接以“紅毛”冠之,如“紅毛灰”(紅毛塗)等。類似的一些引進的動植物,如“捷克豬”“砂拉越(番薯)”,則直接以引進的地名冠之。

“番”字頭的詞語談趣

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牌匾。(陳傳忠先生提供圖檔)

來源:林倫倫方言茶話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