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們是否吃過廈門的春餅,可以說是比較有特色,而且原料和配料比較複雜,我們來看看這個廈門春餅的典故。

傳說中,明代廈門同人蔡福儀,整天看檔案,經常忙着沒時間吃飯,蔡太太很擔心丈夫的身體會餓,是以想到了一個不影響蔡宮辦公室的方法,不會讓他餓她把皮膚變薄, 紫菜包卷起來,可以讓蔡公右手筆,左手可以拿食物,可以邊吃邊寫字,這樣就更友善了,後來蔡公回到省家,這種吃法傳播開來,春餅就成了閩南家的名品。
廈門春餅裡面的蔬菜和其他地方的包裝都不同,而且配料也不一樣,廈門春餅一般不放豆芽,而是會用高麗蔬菜、胡蘿蔔、三層肉、綠豆莢、細肉絲、冬筍,再将蝦、海牡蛎混合成重油炒, 然後煮沸,最好在鍋後,第二次冷卻後,這樣味道更好口,配料也比起椰子樹,就是在海礁上生長的苔藓,俗稱"虎苔",把魚苔撈起來晾幹,然後用油稍微油炸, 放一盤字,連同這道煎餅菜上菜,在袋子裡先把虎苔放在春餅上,然後把花生膠搗碎一些店上去,再放煎餅等卷起來,過去的虎苔是很流行的食譜,有的窮小子會拿這隻虎苔煎下一頓飯吃, 近幾年傳說這種虎苔可以降低血壓,是以突然漲價上漲,除了釣虎苔和曬虎苔是比較難纏、麻煩的事情,産量也比較低,市場上虎苔也比較稀少。
至于其他配料,可以适量搭配,但很重要,那就是一定要用扁魚幹薯片調味,春餅皮要用細面粉鋪在鍋裡烤成,包裹後的餡料可以先吃,有的放進煎鍋裡,可以變成"炸春餅"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