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1981年6月3日,一場沉痛哀傷的追悼會在華夏首都人民大會隆重舉行。到場之人,除卻北京萬餘名群衆外,還有海内外同胞代表及中央上司,他們聚集在一處,隻為深切悼念一位女性,此人正是宋慶齡。

追悼大會的現場非常莊嚴肅穆,宋慶齡的巨幅遺像高高懸挂在主席台正中央,慈祥和善的面容一直凝視着來賓,仿佛她并未走遠,依舊見證着這個古老國度的煥然重生與勃然生機。

這場追悼會規格極高,卻無人“指責”,哪怕是平日最喜歡“挑刺”的“刺頭分子”,也在此刻閉上了他們“喋喋不休”的嘴巴,因為所有人都清楚,宋慶齡值得華夏人民如此送别。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01,萬人追悼:她若是知道,也會同意提前5分鐘的

昔日的人民大會堂肅穆恢弘,當下則平添幾分哀恸。一樓大廳中,依次擺放着各國上司人、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及人民,各國駐華大使館、社會團體、和平人士和正巧在京通路的外賓們送來的悼念花圈。

華夏的中央機關、各個軍區和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各個民主黨派、各種群衆群體同樣送上花圈;遠在台灣的同胞亦千裡迢迢向這位曾為中華崛起奉獻大半生的女性捎來了悼念。

宋慶齡的遺像附近,鮮花與長青松柏擁護着她的骨灰盒,中國黨旗輕柔覆寫于上,好似在向世人宣示,中國人民永遠感恩她的付出和貢獻,華夏曆史将永遠銘記她的一切。

宋慶齡親屬陳淑英等人敬獻的花圈也放置在這裡,寓意着家人的愛将長長久久常伴她左右。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追悼大會由胡耀邦主持,步入暮年的鄧小平宣讀悼念詞。當天下午4點整,悼念活動正式開始。

随着沉靜的聲音落下,解放軍團立刻奏響哀樂,全場肅立,靜默無聲默哀3分鐘。國歌樂曲響起,鄧小平出列走向主席台,用他慣有的帶着故土口音的話聲一字一句宣讀悼念詞。

悼念詞罷,全場一緻向宋慶齡遺像三鞠躬。軍樂團又一次奏響《國際歌》。那一天,首都和全國各地全部下半旗悼念宋慶齡,全國群衆自發停止娛樂活動,用靜默送别她的離開。

次日上午,遵照宋慶齡生前的遺願,以鄧穎超為首的中央上司特地護送她的骨灰回到宋慶齡最留戀的上海,并把她安葬在她父母長眠的萬國公墓中。

那一天,6月炙熱的陽光照拂大地,上海的溫度一如既往特别炎熱。鄧穎超、烏蘭夫等人從北京乘專機抵達虹橋,又坐車來到萬國公墓。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李家熾全程陪同,請鄧穎超至貴賓室暫作休息。可鄧穎超拒絕了。她問了一下時間,對李家熾道:“不必等10點了,葬禮直接開始吧,太熱了,老人和學生們都等很久了。”

李家熾稍有遲疑,鄧穎超續言:“宋慶齡同志若是泉下有知,也會同意的,去準備吧。”

在鄧穎超的堅持下,葬禮提前5分鐘舉行。這種人性化的靈活處理,叫當天在場的群衆皆感觸頗深。全國報道同樣非常人性化,沒有标注具體時間,隻寫了上午舉行。

其實,鄧穎超确實十分了解宋慶齡的品性,她一直是那樣一名和善慈祥的夫人,從不願因為自己而麻煩别人、傷害别人。哪怕即将走到生命盡頭,宋慶齡的心中也仍舊記挂着屬于她的責任。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02,最後時日:最後一次回上海,她完成了很多事

1978年底,86歲的宋慶齡忽而提出想回家看看的請求。所謂的“家”,即是上海。她曾說過“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宋慶齡在上海的居所位于淮海中路,是一座占地面積大概有4千3百餘平的西式小别墅,房屋的整體外型猶如一艘船,主建築高3層,花園建有宋慶齡最喜歡的鴿房和鴿亭,飼養着10來隻雪白鴿子。

她對環境的整潔度要求比較高,花園很整潔,周邊栽種着宋慶齡特别指定的香樟樹。

那裡的從業人員主要由三人組成。生活管理者是第四任,名叫周和康,自1956年到宋慶齡身邊,直至她去世,以勤懇的工作态度深受宋慶齡的信任和滿意,貼身保姆則是李燕娥與鐘興寶,其中李燕娥是上海别墅内預設的管家。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當年12月下旬,李家熾率搶先到宋慶齡寓所檢查相關準備,提前備好專車,并和廚師、綠化工等人見了一面,叮囑他們務必照顧好宋慶齡。

12月30日,中央特派專機送宋慶齡抵達上海。張甦平和李家熾至虹橋迎接她的到來,并立刻送她回到寓所。

下午4點半,兩人再度登門拜訪,宋慶齡很開心,坐在客廳沙發上招待他們。她告訴兩人,她将在上海停留兩三月左右,會在上海度過元旦與春節,并整理一些東西,可能會需要他們的幫助。張甦平和李家熾欣然應允,保證一定完成任務。

1979年元旦,宋慶齡在家中舉辦了一個小型慶祝聚餐,邀請上海相關上司前來參加。他們互道新年祝福,圍坐在圓桌前談曆史和未來,氣氛相當融洽熱烈。

結束後,宋慶齡起身同市委書記彭沖握手道别,送給每人一份糖果。随後,宋慶齡開始整理舊物,準備拍賣換錢。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誰也想不到,如她一般身居高位者,竟然也會遇到經濟困難。其實,宋慶齡的經濟窘困主要來自她對身邊人的照顧與關心,以及她的龐大社交。

她有很多外國朋友時常往來,信件、禮品等等都是一筆巨大支出,再加上宋慶齡常常補助親屬,又不願利用特權,由此導緻她手頭的錢财愈加稀少。

宋慶齡回到上海居所後,即整理了一些諸如船模型、舊無線電、翡翠擺件的物品,于1月底分批售賣。

她把這項任務委托給李家熾,李家熾不敢擅作主張,提前上報市委上司,市委上司再報告中央,中央給出訓示,讓他們妥善處理,以免令具有文物價值的物品流落在外。

李家熾一面找來舊貨商店的從業人員估價、處理舊貨,一面聽從上司建議,以上海機關名義買下翡翠擺件,收藏到機關倉庫。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緊接着,宋慶齡着手清理往日資料,信件占大比例。她不準别人插手,幾乎全由她自己來處理。

每一封信,宋慶齡均會親自過目,決定信件是否有用,要不要留下來。這份工作量無比巨大,年老的夫人時常是以腰酸背痛,特别疲倦。

在她的堅持下,大部分資料被銷毀,隻留下部分具有極高曆史價值的信件,譬如她同戴季陶的講話記錄,蔣介石、李宗仁等人寫給她的信件……宋慶齡說:“曆史就是如此,有用地留下,沒用的銷毀,是對我的負責,也是對曆史的負責。”

離開上海寓所前,戀戀不舍的宋慶齡交代攝影師,一定要把房子的角角落落全部拍照留念。

50餘天的時間,是她與這座故居此生最後相處的時間。她好像早已料到自己同居所的“訣别”,把一切可以自己處理的事物全部處理完畢。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然後在寓所中最後一次應新華社之約,向國際兒童及全國人民發表了講話。那年2月底,因工作緣故,宋慶齡于匆忙中同這棟宅院說了再見,此後再未有機會歸來。

03,實作夙願:她在人生的終點加入了中共

1981年春,宋慶齡确診慢性白血病,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中央上司很重視她的身體狀況,時常派人探望。同時,有一件耽擱許久的事情,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央上司的桌案上。

王光美親自到中南海詢問,說到宋慶齡曾多次請求加入中共組織的事情。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為什麼在華夏中央工作多年的宋慶齡卻沒有加入中共組織?

其實原因很複雜。早在建國初期,宋慶齡就曾兩次寫信給毛主席說明加入中共組織的意願,但毛主席以“仍有許多黨外事務需要她”為由勸服她,暫時擱置入黨計劃。

5年後,宋慶齡又一次當面向劉少奇道明入黨請求,劉少奇上報毛主席及黨中央,中央上司立即展開相關讨論,後由毛主席仍以“黨外事業需要宋慶齡”的理由勸說她再一次接受留在黨外的建議。

就這樣,宋慶齡的入黨事宜一拖再拖,直至她病入膏肓仍未實作。

王光美征求中央上司同意後,立馬回到宋慶齡的病房,握着她的手問她:“我記得您曾想要加入中共,不知現在您是否還是同樣想法?”

由于病重而無法講話的宋慶齡輕輕點點頭,王光美拍拍她的手,請她放心。随即,王光美直接在病房中緻電,如實相告宋慶齡的意願。

1978年,86歲的宋慶齡想回家看看:到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才是回家

那年5月15日,中央上司召開相關緊急會議,接受宋慶齡入黨決議。當天下午,廖承志等人前去探望宋慶齡,告訴她此一消息,并轉達了人大常委建議授予她國家榮譽主席稱号的事情。

宋慶齡非常高興,口齒含糊地向中共表達感謝。次日,鄧小平親來探望宋慶齡,向她表示祝賀。

14天後,一了夙願的宋慶齡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宋慶齡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傳奇的,她對祖國革命事業的支援和付出、對新中國建設的貢獻和幫助,都是她此一生中皆不能抹除的功績。同時,她對中共組織的信賴與認同,也是她人生故事裡最值得記述的一頁精彩篇章。

在人生即将走到盡頭之時,成為中共組織一員,是宋慶齡的光榮,亦是中共組織的光榮!

文/羽昕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