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風晉韻
“鼓樓羊雜割,風味自殊臻。一碗體開泰,四季養康健。春喝益精氣,夏吃祛濕寒。秋食補虛損,冬餐血自生。”幾句打油詩,一碗熱氣騰騰、鮮香濃郁的羊雜割仿佛已在眼前,夾幾塊羊雜慢慢咀嚼,滿口香辣,百味襲來。
太原鼓樓羊雜割,原來是鼓樓街上的一個小店面,這些年,在太原乃至全省開了十幾家分店。如今的總店在雙塔西街,也是太原市最大的店。
來曆不凡的鼓樓羊雜割
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随處可見經營“羊雜割”的小店,門面不大,生意紅火。而在太原,傳承了幾百年純手工制湯手藝的鼓樓羊雜割,将古法配方與現代口感相融合,成為羊雜割中的絕品,稱得上當之無愧的太原名吃。
關于羊雜割,有許多傳說。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入中原,途經曲沃時,其母莊聖太後染疾。曲沃名醫許國幀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寵信禦醫。許母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時丢棄下水,甚感可惜,便将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太後品嘗後,大加贊賞,賜名“羊雜酪”。
乾隆年間,李姓人家在太原鼓樓街租下一間小門面開店,當時并沒有店名,因羊湯好喝,人們以“去鼓樓喝羊湯”口口相傳,便有了如今的太原鼓樓羊雜割。此後,鼓樓羊雜割的傳人遍訪名師,借他山之石,悟各派之技,效各家之長,做工更細更精,将小小的羊雜割,做成了赫赫有名的山西名小吃。
民間小吃變身滋補佳肴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的做法和吃法各不相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
南路(曲沃)雜割講究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緻是清洗、熬煮、切配、兌湯四步程式,工藝精細。
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制法均顯粗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兌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還有的加粉條、豆腐,風味别具。
鼓樓羊雜割保留了大鐵鍋炖肉的傳統手法和純手工熬制的工藝,以及複雜工序,還在手工醬制過程中,加入了多種對人體有益的中草藥。
據介紹,羊雜割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長期食用能暖中補虛、益腎養肝、開胃健脾、溫經活絡,具有滋補虛損等功效。鼓樓羊雜割将博大精深的中醫精華與傳統的美味佳肴巧妙結合,形成了藥食同源的至高境界,把一碗民間小吃做成了滋補佳肴。
養生名吃步入廣闊市場
在太原,如果想品嘗到既有曆史積澱又具品牌旗艦示範的正宗羊雜割,鼓樓羊雜割當然是第一選擇。
在原材料上,鼓樓羊雜割選用的是山羊肉或綿羊肉的全副骨架,将羊肉打散後放入涼水中浸泡約2至3小時,然後放入大鍋内煮,同時加入28種中藥材,配以大蔥、辣椒等佐料,熬煮7至8小時,經過高溫煮、慢火炖、小火焖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食用時,将羊尾油、羊油、食用鹽、大蔥、辣椒等輔料放入大鍋水中。待水徹底燒開後,加入自制老湯和調料,将湯熬煮成濃鮮的羊湯以備用。取粉條和切片的羊雜放入碗中,用熬制好的羊湯燙羊雜和粉條數次,再加入鮮美的羊湯,配以蔥花、香菜,一碗肉質鮮美、湯味醇香的羊雜割就完美呈現。羊湯配餅,鼓樓羊雜割的油酥餅也收入了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色澤金黃、脆而不碎,咬一口唇齒留香。一碗湯、一個餅,是來鼓樓羊雜割店的必點單品。
民間流傳有“暑天喝羊湯,不用抓藥方”的俗語,是多年的實踐積澱。鼓樓羊雜割曆經數百年的發展而盛名不衰,便是對藥食同源等傳統文化的最佳注解。
分布在太原東西南北的鼓樓羊雜割總店及分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是早已深入人心的味道。鼓樓羊雜割之是以為人稱道難以忘懷,莫過于其一直秉承從不在用料中添加任何添加劑的誠信理念,恪守純天然、純綠色、純古法的制作信條。2009年6月,鼓樓羊雜割被評為“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名小吃、食品安全示範店。2017年10月,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眼下,鼓樓羊雜割這道養生名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