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孩子的父母更加鐘情于“才藝教育訓練班”了。調查顯示,今年暑假,有将近85%的父母把孩子送進了不同類别的“才藝教育訓練班”。

父母将孩子送入“才藝教育訓練班”或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在這漫長的暑假和其它節假日孩子不能進行文化課的“補習班”,最佳的選擇則是把孩子送到“才藝教育訓練班”,培養一下孩子的興趣特長,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獲吧。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在筆者看來,父母盲目跟風,毫無目的把孩子送入“才藝教育訓練班”,并非最明智的選擇。增加家庭費用的支出不說,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嚴重點說對于孩子的發展是有害的。

日本教育學家池田大作說:在任何情況下,首先要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這才是父母情深的表現,而且必須将這樣的情深作為治家的宗旨。

曾幾何時,在我國培養“綜合素質高的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風靡一時的熱潮,父母并以此作為教育子女的目标。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一些從事教育研究人員也提出,單型人才很難适合這個多元化社會的發展,一個人如果想在這個社會生存或者生存得有保障,就必須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當父母收到這一信号後, 就紛紛開始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做計劃。

為了能讓孩子全面發展,父母都把目光投向了“才藝教育訓練",似乎才藝就代表着全面發展。

調查發現:中國84.9%的父母認為要對孩子進行才藝培養,将近80%的父母希望讓孩子參加不止一項的才藝訓練。這些父母把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原因歸結為: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而那些讓孩子學習多種才藝的父母則認為:學得越多越“全面”。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然而,孩子的才藝教育訓練能夠代表孩子的全面發展嗎?非也。說到全面發展,父母和教育者一定都會想到“德、智、體、美、勞”這五個方面。因為,這才是全面發展的具體内涵。

而才藝應該隻代表“美育”,而無法代替“德、智、體、勞”四個科目,不但無法代替,才藝最多也隻是占全面發展的1/5而已。而一個孩子隻有擁有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智,才能談得上其他特長方面的發展。

如果父母在忽略孩子身心健康的情況下,讓孩子超負荷地學習才藝,他最終會因為壓力過大無處發洩而走上抑郁或其他不健康的道路。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正确對待孩子“才藝”的發展呢?

1、孩子學習才藝,父母的态度要鮮明

對孩子學習才藝,父母的态度要鮮明。父母不要抱有讓孩子“成名成家”的想法,而是讓孩子通過藝術方面的熏陶提升素養,增加快樂的指數。既然學習才藝是為了讓孩子更快樂,那麼才藝就不應該成為讓孩子痛苦的罪魁禍首。

一些父母開始是順從孩子的喜好,目的希望孩子在接觸才藝的過程中豐富生活。但是,随着學習的深入,父母開始對孩子報有各種各樣的期望。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于是,之前順其自然的态度就變了,開始監督和催促孩子學習。此時,孩子的态度也會随之變化。以前對才藝的喜好逐漸減退,自覺學習的場景也逐漸減少,随之被替代的是父母的催促和自己的無奈。

父母對此現象作了總結:這孩子沒常性,幹什麼都隻有3分鐘熱度。是啊,當孩子的熱度可以持續的時候,父母的強迫就像涼水一樣不斷地澆滅孩子的熱情。

父母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順其自然。孩子喜歡學、要求學,就讓他學,父母不用過度操心。孩子自由自在地去摸索自己的喜好,他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2、尊重孩子的興趣,父母要進行選擇性地培養

林玲從小愛好廣泛,喜歡踢足球、畫畫、學英語、攝影,特别喜歡看書和寫作。她國小畢業時出版了《燦爛童年》一書,書中不但收集了她的繪畫和攝影作品,一些著名作家都提筆為其寄語。

林玲的才藝之路是如何走的呢?林玲小的時候,父母都沒刻意培養她的興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是,她特别愛看書。而且對她來說,寫作不是件枯燥的事, 而是充滿着樂趣。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關于畫畫,她沒有上過教育訓練班,就是自己總是在白紙上亂塗鴉,父母發現她喜歡了,才慢慢地讓她接受正規的訓練。

林玲的故事應該引起衆多父母的反思。事實上,68歲的孩子正處于“嘗試期”,喜歡嘗試新事物,父母可以在這個時期讓孩子多接觸一些才藝内容,發現孩子的确感興趣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他。

這時,父母給孩子創造的學習機會,孩子會充分利用,并從中吸收營養。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是以,對于剛開始學習才藝的孩子而言,父母定要以觀察為主,要有耐心等待孩子去體驗,而不要操之過急。

因為,對孩子而言,隻有以興趣為基礎的培養才是最有意義的。

3、父母應當幫助孩子在“才藝”興趣上作出選擇

孩子在“試訓”時期,就會對“才藝”表現出明顯的興趣,或者明顯不感興趣,或者猶豫、徘徊其中。此時,對于孩子明顯不感興趣的,父母可以不再要求孩子學習;對于孩子徘徊的,父母也不要立刻作出堅持或放棄的決定。即使孩子要堅持放棄,父母也不要倉促決定。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孩子之是以徘徊,可能是學習遇到了瓶頸;孩子堅持要放棄,也許是瓶頸一時無法突破。此時,父母要幫助孩子突破瓶頸,而不是随意放棄。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在嘗試一兩個月,說不定很快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孩子的自信心一旦再次建立,又會找到學習的樂趣。

當然,如果孩子持續痛苦不堪,那就不是“瓶頸”的問題,這時,放棄學習也不可惜。因為,此時的才藝已經無法起到陶冶情操、提升素養的作用,是以放棄才是正确的選擇。

“雙減”政策下,85%父母把孩子送進“才藝教育訓練班”,你怎麼看?

對于孩子的“才藝”的發展,以筆者的觀點看來,多數孩子隻能作為“興趣特長”來培養,而不能強迫孩子去追求,這樣隻會把孩子引向歧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