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卑?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隻是表現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你的每一次失落,其實就是自卑。”

自卑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一個孩子對自己深深的不認可。
1
孩子發出這3種信号,
說明你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過于懂事、讨好
“懂事”作為一個褒義詞似乎從未被質疑過,但有一些“懂事”需要警惕!
過于乖巧懂事的孩子,往往有這幾種表現:做事不憑自己喜好,全看大人的臉色;處處讨好大人,有着年齡不相符的懂事。
這樣的“懂事”背後是深深的恐懼,害怕失去爸爸媽媽的愛,是一種不值得被愛的自卑感。
2
過于害羞、怕出醜
不敢與别人發生眼神交流,安靜膽怯的說話,做事沒底氣,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社會等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你内心的行為和感受通常取決于你對自己社會地位的看法。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呢?害怕别人不歡迎他,是以不敢主動參與;對自己沒有自信,是以害怕出醜;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是以别人會不喜歡他!
3
過分嫉妒、貶低他人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曾說:“心存嫉妒的人,他們的幸福不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的努力上,而是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較上。”
家長在平常教育中過于追求完美、嚴苛,不認可孩子,會導緻孩子出現自卑心理,當碰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時,他們的嫉妒心理會作祟,也會出現貶低别人的行為。
以上種種迹象,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發生,是什麼造成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呢?
什麼樣的家庭,
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經常“哭窮”的家庭
前不久看到一個案例:一位爸爸帶着兒子去肯德基買兒童餐,坐下來吃的時候,這位爸爸對7、8歲的兒子說了一句話:
“你吃了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賺的錢。”
那一刻,孩子低着頭,默不作聲地咀嚼着期待已久的美味。那一刻,這頓飯對孩子來說,十分沉重,爸爸話裡藏着的教育意義孩子全懂了。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凡事過猶不及,很多家長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或者不給孩子零花錢,不給孩子買東西等等。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心中産生“自卑”的心态,因為父母灌輸的“貧窮思想”,不自覺在心中産生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影響正常的社交關系。
經常“嘲諷孩子”的家庭
很多家長樂于攀比,回到家就喜歡嘲諷孩子:
“學習這麼差,還好意思玩!”
這是很多家長都喜歡的口頭禅,殊不知,我們一句句看似漫不經心的嘲諷卻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進而不自信。
孩子自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而摧毀孩子的自信心,有時候隻需要說一句話。
喜歡嘲諷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就把孩子逼到自卑、低自尊、郁郁寡歡的深淵裡。
經常“比較孩子”的家庭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一生無法解開的魔咒。
綜藝《少年說》中,女孩袁璟頤就長期活在被“别人家孩子”支配的痛苦裡。
她有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霸女閨蜜,是以媽媽總說:“你看你成績這麼差,為什麼她會跟你做朋友?”
總和孩子的不完美較勁,用孩子的短處與别人家孩子的長處相比,慢慢的孩子也隻會看到自己的缺點,感受不到愛和鼓勵,他的信心就會慢慢下降。
用愛與鼓勵教育孩子,
孩子往往能與自卑抗衡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都會與自卑相遇。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父母的愛與鼓勵,是孩子成長之路的良藥。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内心更自信、充足、有力量。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用合适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與關懷。也願每個孩子不必被否定、被局限、被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