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向來不是個靠理智判斷的過程,往往以感覺優先,但靠感覺真的可靠嗎?會不會有時我們所謂的愛上對方隻是感覺的錯覺在作祟呢?許多心理學家也有相同的疑問,因而進行了幾項實驗并提出可能産生錯覺的狀況。
吊橋效應
1976 年由加拿大心理學家 Donald Dutton 和 Arthur Aron 所提出。他們請一位美女分别在 70 公尺高的吊橋上及固定的矮橋上,對着前來的男子表示,希望他能協助自己的研究,便将電話号碼寫在便條紙上交給對方。吊橋上取得便條紙的十八人之中, 有九人(50%)打電話給該女子。而在矮橋上則十六人之中隻有兩人(12.5%)打電話。會有這種情形是因為人在吊橋上時因為緊張而感到心跳加速,而人們會試着在兩種可能的原因中找出歸因,一是因為在吊橋上感到害怕,二是因為被對方的魅力所吸引,在無法确定真正原因的情況下,容易産生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而誤以為自己愛上對方。
曝光效應
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 曾經試過讓受試者看一本陌生的畢業紀念冊,受試者并不認識上面的人,然後再讓他們看一些人的照片,這些照片出現的次數不一,之後請他們評價對照片的看法,結果發現出現次數越多的人,受試者對他們的好感度越高,而那些次數少的相對地不太受到青睐,這就是曝光效應,當一個人事物越常出現在面前,越有可能喜歡上他。不過,有幾項限制條件:
1. 一開始就反感的話,無法産生曝光效應
2. 讨厭的人事物看多了,隻會增加厭惡感
3. 曝光時間太長或太頻繁,可能會有反效果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幹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認知失調理論解釋這個效應。當人們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産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态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并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物件的喜歡。而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雙方卻有可能分開。經曆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卻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沖擊。
心理學研究幫助我們了解影響我們動心的關鍵,然而決定是否和對方繼續走下去,還是必須回歸到長期的觀察和實際相處的狀況。記住,怦然心動還得長期相處來檢視,才能幸福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