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方向的趨勢,讓不少傳統車企都想來瓜分新能源這塊大“蛋糕”,而作為國内車市“大佬”的大衆也不例外,近兩年推出了不少插電式混動車型,以及純電車型。但,對于它們并未涉足的增程式領域,大衆中國區CEO馮思翰此前在插電式混合動力媒體研讨會上,對增程式進行了一番吐槽,說增程式動力環保的,完全是胡說八道,甚至還表示增程是最糟糕的方案。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好巧不巧,當時正值理想ONE的“事業上升期”,理想總裁李想面對馮思翰的言論也做出了回應,讓馮思翰帶着大衆品牌甚至奧迪的新能源車來與他的理想“Battle”一場。可能是大衆并未将其放在心上,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前不久,理想官方微網誌上一則帶有銷量對比圖的動态,在車圈中再次引起熱議。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如上圖所示,理想ONE以一敵五,以13438台的單月上險量完勝整個大衆中大型SUV家族。看來,理想是真的打算要跟大衆“Battle”一番。那話說回來,理想ONE到底有何魅力能如此熱銷?大衆旗下就沒有一個“能打”的?今天,咱們就從大衆品牌中挑選了途銳PHEV,與理想ONE進行一場屬于新能源的對比,看看孰強孰弱。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途銳PHEV)

先來說續航,途銳PHEV采用了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整車配備有一塊18kWh的三元锂動力電池,NEDC純電續航裡程為58km,可以說,途銳PHEV的主要驅動還是靠油電混動,因為它的純電續航裡程,根本難以滿足城市通勤基礎所需。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理想ONE)

反觀理想ONE,它采用的增程式電動技術,雖然也要加油,但在城市代步場景中,它可依靠動力電池所提供的NEDC純電續航188km來通勤,按照10公裡的單邊路程,理想ONE的充一次電能滿足一周上下班通勤所需。如果按照每周用電完之後再用油,那麼理想ONE在城市中的經濟性,顯然是要比途銳PHEV表現更好。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而在需要跑長途、自駕遊時,途銳的油電混動模式的确是要比傳統燃油車更省,電池有電時NEDC綜合油耗為2.3L/100km,而當電池處于虧電狀态時,車主回報的油耗資料是9個左右。而反觀理想ONE,電池有電時NEDC綜合油耗1.5L/100Km,虧電狀态時油耗為8.8L/100km。通過資料的對比也能發現,理想ONE的油耗更低,而更關鍵的是,理想ONE加注95号汽油,而途銳PHEV加98号汽油,誰更經濟一眼便知。至于環保性,純電續航裡程更長,油耗更低的理想ONE自然是更有發言權,當然它們也肯定都沒有純電車的環保性更好。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ONE的“油電混合”模式不同于途銳PHEV,它的增程器并不參與驅動,也就是說,理想ONE從頭到尾是靠電驅動的電動車,而途銳PHEV則是混動。而兩者的差別就在于,理想ONE有着等同于純電動汽車的良好行駛質感,而途銳PHEV的發動機參與驅動後,會對行駛質感産生影響。是以,從舒适性來講,理想ONE開起來要比途銳PHEV更順暢一些。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最後,從廣大消費者所注重的空間方面來看,途銳PHEV長4米8(4878mm),軸距近2米9(2894mm),整車五座布局。而理想ONE長超五米(5030mm),軸距超過2米9(2935mm),絕對車艙空間更大,但它采用的是2+2+2三排六座布局,實際體驗下來,兩車的乘坐空間大緻相當,隻不過理想ONE提供四張帶按摩/加熱,以及電動調節的獨立座椅,還有可變懸架、全車隔音玻璃,而途銳PHEV相關功能則比較簡陋。可見,無論是舒适性還是實用性都是理想ONE略勝一籌。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大衆與理想汽車誰的混動好?途銳對比理想ONE,差距一目了然

總結: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大衆途銳PHEV雖然價格達到67.98萬,比理想ONE(33.8萬)高出1倍多,但實際産品表現并沒有理想ONE更佳。尤其是從經濟性與環保性這兩點來看,其已經證明了大衆CEO對增程式動力的解讀過于片面了,至少未來幾年裡,增程式動力都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目前也有不少新車加入到增程式領域的争奪戰,岚圖FREE、日産軒逸E-POWER就是例子,前不久華為新釋出的問界M5也是如此,進一步證明了增程式動力方案的可行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