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顯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患精神疾病的種類是有所差異的。
在兒童時期心理活動以及精神發育還沒有達到成熟階段,孩子的情感比較幼稚而且會出現原始行為,不能很好地适應外界環境,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以及行為。
在此階段對各種心理刺激非常的敏感,容易出現行為及情緒上的障礙,是以兒童時期常見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擾就是精神發育遲緩。
青春期的孩子會逐漸地發育成熟而且内分泌系統發生很大改變,但是此階段情感很脆弱,神經系統不穩定,情緒波動過。
情緒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進而導緻強迫症、神經衰弱或者抑郁症等。另外在此階段也容易出現精神分裂症以及情感性的精神障礙。

一般有精神問題的孩子在14歲時就會有所顯露,但是如果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夠,導緻這些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等到孩子長大成年,問題會在某一時刻全部爆發,到時一切就都晚了。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以前每家的孩子都多,家長不可能每個都完全關注到,而且也會打罵孩子,孩子還不是好好地長大了,就是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其實這正是因為過去的孩子沒有受到家長的過分保護,是以抗壓能力較強。而且在以前的大環境中,每家的教育方式都是如此,孩子們都生長在相同的環境中自然不會産生心理障礙。
出現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那麼家長要如何從日常的生活中分辨出來孩子心理異常的信号呢?
1.家長應該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和孩子相處,陪伴孩子觀察孩子的反應和種種行為表現。
2.留意孩子每次放學後回家的情緒,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不對,家長要及時詢問原因。經常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與同學相處的狀況。
3.晚上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睡眠,是否出現入睡困難,睡眠品質不好,做噩夢等情況。
4.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穩定,是否突然出現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
5.持續關注孩子的性格養成,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突然的情緒變化,比如:以前開朗活潑,現在沉默寡言等。
及早發現問題就要及早解決,這樣能達到完全治愈。孩子的年齡越小,心理問題的調整就越容易。平時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用正确積極的心态面對一些突發的因素。
當家長或者孩子發現自己出現精神異常狀況的時候,應該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及時去除不良的消極心理。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平時多向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傾訴,多參加體育鍛煉來轉移注意力,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