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無人欣賞的詩詞,可能并不利于它的傳播,是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找到可以切入的角度。以一段話或者一種景物來具體談談自己的認識,每個人的生活經曆不同,會導緻在面對同樣事物時,産生各不相同的觀點碰撞,詩詞給予我們的深刻就在于此。
如果我們停留在單純的被動學習當中,那麼固化的思維會導緻對于詩詞缺乏别緻、創新的分析點,極容易陷入盲目崇拜的個人幻想,書籍中的人物典故應當是靈動、活躍的,而不會因為各自的淺薄阻斷了無限生長的妙趣解讀。
詩詞的悲慘、詩詞的雀躍、詩詞的内斂都需要我們通過交流來強化,在這一點上以應試為目的的學習并不會過于深入。
結合小蜜蜂讀書法的内涵,不管是讀書還是聽書,都是在被動學習。我們要随時把得到的想法記錄下來,形成較有規模的文字輸出。
讀書會的作用在于可以把我們各自的心得集中起來,借助分享、示範、讨論等形式讓書本内容更有看頭,而不隻是一段段枯燥、乏味的文字。
書的嚼味各有千秋,古代詩詞所帶來的感官盛宴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覺得美味。
對于古詩詞,有的人認為太過于深奧,而有的人覺得詩句能啟迪心智,不管是什麼樣的想法,都要抱着接納和包容的基本态度。你不了解并不代表他們不存在,是以在無法領略全貌時不如發表一窺之見。
如果把一本書置身于森林原野當中,每一句詩詞無異于詩人放下的誘餌,第一個嘗鮮的人是需要勇氣的,他要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同行夥伴。當你知美味,才能享受其中。
詩詞較量的擂台是需要挑戰者的,哪怕敗下陣來也無關成敗,能夠聞其味、吮其香自當得意。
前文所提到的“共情”,是我們能夠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的秘訣,也是能夠讓現代人穿越曆史、揣測詩人意境的門禁。
人的感性與柔情是我們向這個世界擺出的姿态,短如字、長如句,詩詞的點點滴滴就在于它們能夠承受朝代的無情更替,隻有置身其中才或許能真正體會詩人的不易,寫詩作詞并不是說說而已。
我們的學過的古詩詞一定耳熟能詳,但能真正讀懂的卻是鳳毛麟角。局限于相對标準的釋義,或者各自心扉緊扣的私欲,很多人關于詩詞的鑒賞還停留在小時候。
長大後看書的心境沒了,卻發現我們的内心越發空虛,對于物質生活越來越依賴,關于理想的話題似乎成了笑話。翻閱曆史的畫卷,總有一首詩依然會讓你熱血沸騰,因為過去的他們也有過相似的人生。
詩人的偉大在于知己的推崇,每一篇經典無異于憤慨宣言。我知你的欲言又止,你懂我的心有牽挂。
每一個解讀詩詞的大家,可能都要試着經曆倔強、堅韌的過往:抛棄七尺之軀的放聲恸哭,委身奴家的委婉表述、一字之師的推敲哲學。
如今與詩人對話的文章不少,但那些奉承或者戳人傷疤的觀點并不友好。欣賞一座山,隻需要一次攀登;銘記一處風景,隻需要一位佳人;我們和詩人的距離也并不遙遠,不必刻意去尋找他們的蹤迹,或許一縷清風、一陣飄雪都能富有詩意,隻不過我們有時并不在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