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輔導孩子做作業,家長自我損傷的案例層出不窮。2020年9月,劉先生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一陣“怒吼”,接着胸口疼痛喘不上氣。休息過後,他再次來輔導孩子時,胸口一陣絞痛,眼前一黑,暈了過去,送至醫院被診斷為“心梗”發作,經急救後才脫離生命危險。
說起陪孩子寫作業,不少家長都有“心酸史”。家長氣頭上來時,動辄打罵孩子或氣傷自己,很多家長是以患上“恐輔症”。那麼,傷孩傷己的“恐輔症”該如何根治?

李俊清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峰國小教師,執教22年的她認為,輔導孩子做作業時,家長應該調整心态,打罵孩子甚至弄傷自己的方式不可取,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
面對家長的困擾,她告訴家長要有一個理念:溫柔而堅定。用溫柔的态度教孩子方法,用堅定的執行力督促孩子行動。“家長輔導孩子時,不要時刻緊盯,這不僅會讓孩子緊張,家長自己也着急上火。”李俊清提醒,“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不要在孩子旁邊玩手機或看電視,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
如果遇到學習障礙大的孩子,李俊清建議家長找專業機構求助,“畢竟教育是門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家長要多掌握些教育學知識。”
北京工業大學教師張宇慶也曾經為孩子做作業的問題犯愁。她的孩子喜歡放學後先玩一段時間,晚上8點才開始做作業。剛開始她很焦慮,希望孩子能盡早完成作業。但孩子覺得這樣安排更自在,張宇慶同意了。“這是他自己的安排,是以寫起作業來很認真。家長要認識到,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自己隻是一個配角,要不被察覺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在輔導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擺脫“恐輔症”?張宇慶認為,家長心中要有清晰的育兒理念,愛子之心是父母所共有的,但要愛之有道。她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就定下規矩:放學後可以先玩,但一旦開始做作業了,就要在規定的時間内把作業認真寫完,這一過程,家長是不會打擾孩子的。做完作業,家長再檢查,發現問題與孩子溝通。
張宇慶認為,每個孩子的學習都有其自身規律,家長要耐心、細心地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進步要誇獎,讓孩子多跟自己比,每天一小步,堅持就會有大進步。孩子有不足之處,家長要學會和孩子交流。
湖南中醫藥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系副教授、湖南省中醫附一心理門診心理咨詢師肖長根,長期專注于中國小心理健康的研究與實踐。他認為,孩子做作業不理想,家長非常生氣、憤怒,顯示了家長情緒管理的能力欠缺、情緒表達的方式簡單粗暴,成為一種“通病”。
肖長根認為,家長學會調節自我情緒,對擺脫“恐輔症”有很大幫助。家長要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面對“失控”情緒,他建議家長采用“STOP原則”:及時暫停輔導作業,做深呼吸緩解壓力,做到接納并允許孩子犯錯誤,和孩子共同面對、共同成長。
來源丨中國青年報
圖檔 | 攝圖網
責編丨王曉軍 主編丨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