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
總是不好意思拒絕而别人,一次次不情願地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裡的形象,不斷按照他人的期待去改變和調整自己?
有時候明知道對方在欺負自己,占自己的便宜,但是還是選擇忍氣吞聲?

在熱播劇《女心理師》中,小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遭遇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紛紛留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莫是一個特别不善于拒絕别人的人,對所有人的要求,都有求必應。
去理發店,面對喋喋不休的理發師,明知他在給自己下套,騙自己辦會員卡,但是他始終無法開口說“不”,心甘情願地掏出了錢包。
在公司,他從不拒絕别人硬塞給自己的工作,别人下班泡吧唱,而自己下班後卻任勞任怨地幫同僚加班做PPT;
被淋成落湯雞的自己,剛走進寫字樓就收到同僚要求代買飲品的短信,明明可以拒絕,卻選擇轉身沖入雨中為同僚買熱飲。
然而,這樣一個處處為他人着想的人,卻是部門裡最不起眼的存在。
聚餐沒有他,泡吧沒有他,所有的團建活動他都被置身事外,同僚們還認為他是冒着“傻氣”的人。
小莫想不明白“我到底做錯了什麼,讓他們這麼讨厭我?”
面對心理師時,小莫坦誠“我很害怕,我害怕他會生氣,會孤立我,排斥我,會覺得我是一個不好的人。”是以小莫來者不拒,任勞任怨,甯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别人。”
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往往對他人的容忍度極高,沒有原則,沒有底線;每次發生問題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時間将問題歸因到自己身上,而為他人撇清關系;他們的自尊很低,不管做什麼都是以他人開心為主。
近乎無原則地讨好别人,而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格是扭曲的。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從小就會表露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如果你家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家長要提高警惕了
1、很少拒絕别人
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容忍度極高,很多事情,明明不願意,也願意去做。他甚至會成為同伴聚會中那個負責跑腿的,誰都可以指揮他,再無理的要求,都能盡量去完成。
2、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
吃飯點菜,喜歡說“随便”;選擇遊玩的地方,喜歡說“都行”。
不管說話辦事,他很少有自己的觀點,喜歡随波逐流。他從來沒有自己的喜好,都是随着大家的口味,他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永遠都是“你們說得算”。
這樣的人看似性格好,其實都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他們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害怕給别人帶來困擾,擔心别人不高興,對自己有意見,是以就成了一個老好人。
3、過分在意他人的情緒
特别是在社交活動中,他總是非常緊張,察言觀色,不斷觀察别人的情緒,反應和語言。一旦别人有一點不開心,他馬上就會妥協,或者感到緊張,驚慌失措。
可以說,他人就是自己的情緒引領員,自己過得開不開心完全取決于他人的情緒。
讨好型人格一生都在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最可悲的是他的付出,别人往往都看不到!
别人不會詢問他的意見,因為知道他一定會同意;
别人會任意将工作推給他,因為知道他一定不會拒絕;
聚會不帶他也沒關系,他永遠不會生氣;任何好事輪不到他也沒事兒,他永遠不會在意。
讨好型人格,看似有求必應,性格溫順,好說話,這樣的人,往往在團隊中卻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人,成為影子一樣的人。
那讨好型人格是怎麼形成的呢?
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說:“讨好行為模式的出現,來自于童年創傷。”
讨好型人格都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他的經曆,慢慢地養成了這種人格。
小莫上學的時候,經曆了校園暴力,但是當他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總是将原因歸到他的身上,并不痛不癢地說“有些事忍忍就過去了,你不乖一點,人家怎麼願意跟你做朋友”。
這樣的教育,讓小莫産生了錯誤的認知“别人對我不好,都是我的問題。”是以,為了讨人歡心,他就不得不放下所有的自尊,去讨好别人。
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願意去做任何事。
他渴望愛,渴望關注,但是卻用錯了方法。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妥協和委屈,讓所有人都認同自己,看到自己,關心自己,然而卻錯誤地将自己推到了被忽視的邊緣。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于讨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态,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讨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識地犧牲自己,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贊賞和認可上瘾。”
越追求愛,越得不到愛!
越追求關注,越被看不見!
蒙台梭利說的:許多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與童年時受過的創傷有關。想拒絕讨好型人格,父母在子女的養育中要注意
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
“你不乖,我就不愛你了。”
“你考不好,就别回來。”
“這麼點兒分數,我說出去都丢人。”
也許父母認為這樣的話,可以激勵孩子成長,變得更優秀,實際上這樣的話,就是打造一個“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孩子會認為,父母愛自己是需要用條件去換的。為了讓父母開心,讓他們多關注自己,孩子就會竭盡所能去讨好父母,,慢慢地這種讨好就會成為孩子固定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想讓孩子擁有自尊,擁有自信,第一步,對孩子的愛,決不能附帶任何的條件!
允許孩子說“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是絕對的權威,孩子絕對不許說“不”!否則這個孩子就不乖,不聽話,不懂事兒,就會變成“壞孩子”。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不”沒有用時,孩子就會變得消極順從,他不會再提出自己的任何意見,因為他知道說了也沒有用。
而這種思維模式,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工作和生活中,讓他變成一個逆來順受的人。
父母一定要将說“不”的權利還給孩子,隻有孩子敢于說“不”,敢于拒絕,他才能成為個有主見,有想法,有自尊,有自信的人。
幫助孩子建立底線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問題就是毫無底線。家長一定要從小就幫助孩子建立底線和原則。
要讓孩子明白:我可以幫你,但不是毫無底線地幫忙;我可以容忍你,但不是毫無底線地一再退讓。
當孩子擁有了底線意識,他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加灑脫,更加自信。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在人際關系上,别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别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活在别人的眼光裡的孩子,永遠都以别人的準則為自己的生活準則,他們活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要幫助孩子卸掉心理負擔,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有的時候,甚至要學得自私一點,多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他們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評價中,負重前行,遲早會被壓垮。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讨好别人,而是為了讨好自己,讓自己活得快樂,活得灑脫,活得自信而陽光。
而成為讨好别人的人,還是讨好自己的人,締造者就是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