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总是不好意思拒绝而别人,一次次不情愿地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不断按照他人的期待去改变和调整自己?

有时候明知道对方在欺负自己,占自己的便宜,但是还是选择忍气吞声?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在热播剧《女心理师》中,小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遭遇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纷纷留言“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小莫是一个特别不善于拒绝别人的人,对所有人的要求,都有求必应。

去理发店,面对喋喋不休的理发师,明知他在给自己下套,骗自己办会员卡,但是他始终无法开口说“不”,心甘情愿地掏出了钱包。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在公司,他从不拒绝别人硬塞给自己的工作,别人下班泡吧唱,而自己下班后却任劳任怨地帮同事加班做PPT;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被淋成落汤鸡的自己,刚走进写字楼就收到同事要求代买饮品的短信,明明可以拒绝,却选择转身冲入雨中为同事买热饮。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然而,这样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却是部门里最不起眼的存在。

聚餐没有他,泡吧没有他,所有的团建活动他都被置身事外,同事们还认为他是冒着“傻气”的人。

小莫想不明白“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让他们这么讨厌我?”

面对心理师时,小莫坦诚“我很害怕,我害怕他会生气,会孤立我,排斥我,会觉得我是一个不好的人。”所以小莫来者不拒,任劳任怨,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别人。”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这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讨好型人格往往对他人的容忍度极高,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每次发生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将问题归因到自己身上,而为他人撇清关系;他们的自尊很低,不管做什么都是以他人开心为主。

近乎无原则地讨好别人,而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格是扭曲的。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从小就会表露在孩子的一举一动中,如果你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家长要提高警惕了

1、很少拒绝别人

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容忍度极高,很多事情,明明不愿意,也愿意去做。他甚至会成为同伴聚会中那个负责跑腿的,谁都可以指挥他,再无理的要求,都能尽量去完成。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2、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

吃饭点菜,喜欢说“随便”;选择游玩的地方,喜欢说“都行”。

不管说话办事,他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喜欢随波逐流。他从来没有自己的喜好,都是随着大家的口味,他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永远都是“你们说得算”。

这样的人看似性格好,其实都是讨好型人格在作祟,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害怕给别人带来困扰,担心别人不高兴,对自己有意见,因此就成了一个老好人。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3、过分在意他人的情绪

特别是在社交活动中,他总是非常紧张,察言观色,不断观察别人的情绪,反应和语言。一旦别人有一点不开心,他马上就会妥协,或者感到紧张,惊慌失措。

可以说,他人就是自己的情绪引领员,自己过得开不开心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情绪。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讨好型人格一生都在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最可悲的是他的付出,别人往往都看不到!

别人不会询问他的意见,因为知道他一定会同意;

别人会任意将工作推给他,因为知道他一定不会拒绝;

聚会不带他也没关系,他永远不会生气;任何好事轮不到他也没事儿,他永远不会在意。

讨好型人格,看似有求必应,性格温顺,好说话,这样的人,往往在团队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成为影子一样的人。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那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著名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曾说:“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来自于童年创伤。”

讨好型人格都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他的经历,慢慢地养成了这种人格。

小莫上学的时候,经历了校园暴力,但是当他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总是将原因归到他的身上,并不痛不痒地说“有些事忍忍就过去了,你不乖一点,人家怎么愿意跟你做朋友”。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这样的教育,让小莫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别人对我不好,都是我的问题。”所以,为了讨人欢心,他就不得不放下所有的自尊,去讨好别人。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他渴望爱,渴望关注,但是却用错了方法。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妥协和委屈,让所有人都认同自己,看到自己,关心自己,然而却错误地将自己推到了被忽视的边缘。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越追求爱,越得不到爱!

越追求关注,越被看不见!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蒙台梭利说的:许多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与童年时受过的创伤有关。想拒绝讨好型人格,父母在子女的养育中要注意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你不乖,我就不爱你了。”

“你考不好,就别回来。”

“这么点儿分数,我说出去都丢人。”

也许父母认为这样的话,可以激励孩子成长,变得更优秀,实际上这样的话,就是打造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孩子会认为,父母爱自己是需要用条件去换的。为了让父母开心,让他们多关注自己,孩子就会竭尽所能去讨好父母,,慢慢地这种讨好就会成为孩子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是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想让孩子拥有自尊,拥有自信,第一步,对孩子的爱,决不能附带任何的条件!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允许孩子说“不”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绝对不许说“不”!否则这个孩子就不乖,不听话,不懂事儿,就会变成“坏孩子”。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不”没有用时,孩子就会变得消极顺从,他不会再提出自己的任何意见,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没有用。

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工作和生活中,让他变成一个逆来顺受的人。

父母一定要将说“不”的权利还给孩子,只有孩子敢于说“不”,敢于拒绝,他才能成为个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尊,有自信的人。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帮助孩子建立底线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问题就是毫无底线。家长一定要从小就帮助孩子建立底线和原则。

要让孩子明白:我可以帮你,但不是毫无底线地帮忙;我可以容忍你,但不是毫无底线地一再退让。

当孩子拥有了底线意识,他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加洒脱,更加自信。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的孩子,永远都以别人的准则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他们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要帮助孩子卸掉心理负担,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有的时候,甚至要学得自私一点,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他们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中,负重前行,迟早会被压垮。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而是为了讨好自己,让自己活得快乐,活得洒脱,活得自信而阳光。

而成为讨好别人的人,还是讨好自己的人,缔造者就是父母的教育!

《女心理师》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可悲的是,他身上竟有我们的影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