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刺惟惟
鄰居家有個男孩,上國小時成績優秀,一直是大人眼中的“别人家孩子”。可是讀國中半年後,他的成績卻直線下降,直逼年級倒數。本以為是國中課程太難,男孩有點吃力,或者他不喜歡某科老師,導緻功課落下。再和男孩聊天後,終于找到真正的答案:原來,男孩一直生活在充滿語言暴力的環境中。
國小時,隻要他有一次考不好,就會收到爸媽的特别“慰問”:“為什麼你是第二名?腦子笨嗎?”。等進入國中後,又一次面臨爸媽的質問時,他再也忍不住,決定破罐子破摔,課都不聽了。

圖檔來源于視覺中國
寶爸寶媽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成為傷害孩子的“毒藥”。朋友們,你們小時候有過類似經曆嗎?什麼是語言暴力?通俗點說,語言暴力是指嘲笑、挖苦、諷刺謾罵對方,讓對方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傷害的一種行為。大家看看,下面這些話你們對孩子說過嗎?
1.貼侮辱性标簽
“你簡直是個廢物!”“你的腦子讓豬吃了嗎?”“你除了當飯桶還能幹什麼?”寶爸寶媽說這類話,本意可能是想激起孩子的羞恥心,以達到某種教育目的。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話會嚴重損害他們的自尊心。時間一長,很可能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患上嚴重的抑郁症。
2. 貶低型
“你根本就不是讀書那塊料!”“你要能考上大學,太陽就能從西邊出來!”“世界上再沒有比你更笨的人!”這部分寶爸寶媽對孩子持懷疑和否定态度,常常用貶低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不滿。
尤其是批評孩子的過程中,總愛用“從來”、“每次”“總是”等誇大的字眼表示全面否定。類似的話聽多後,孩子會慢慢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我一無是處,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種“無能力感”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做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
3.抱怨哀求型
“求求你别這樣行嗎?”“求你讓我們省點心好不好?”當孩子犯錯誤時,有些寶爸寶媽表現出消極、無力的狀态。雖然當時孩子道了歉,但這類話很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真正錯在哪,該朝哪個方向改進。
比如孩子一邊看繪本,一邊興奮地給你講。而你因為工作心煩,轉頭對孩子說一句“求求你别鬧了行不行?”。孩子聽到後可能立馬安靜下來,甚至和你說“對不起”。但實際上,孩子并不清楚你的真正意圖——暫時不想被打擾,還以為你是讨厭、嫌棄他。
此外,恐吓威脅也屬于語言暴力的一種,不僅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還會給TA帶來安全隐患。那寶爸寶媽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做,能避免對孩子不經意的語言暴力?
小便建議大家試試這套非暴力溝通法,出自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主要分為4個步驟。
描述觀察到的事實
和孩子溝通時,寶爸寶媽首先要表達清楚自己看到的事實。這裡注意,不要加入自己的判斷或評價。比如,寶爸寶媽看到孩子把很多玩具扔到地上,可以說“我看到你把很多玩具扔到地上”,而不是“把客廳弄這麼亂,你怎麼光知道搗亂?”。
2、表達自己的感受
說清楚事實後,寶爸寶媽可以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還是以孩子把玩具扔地上舉例,寶爸寶媽可以說“看到你這樣做,我有點生氣”。
3、說出自己的需要
這一步要向孩子解釋清楚,是什麼樣的需要導緻上個步驟中的“感受”。繼續以“孩子把玩具扔地上”舉例,寶爸寶媽可以說“因為我希望家裡幹淨整潔,不想到處亂糟糟的。是以看到滿地的玩具,我有點生氣。”
此外,寶爸寶媽也要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可以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是想讓媽媽陪你一起玩嗎?”。
4.明确且具體地提出請求
現在面對“孩子把玩具扔地上”這件事,寶爸寶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寶爸寶媽可以說“原來你是想和我一起玩,那我趕緊去洗漱,完事就和你一起做遊戲好嗎?那你可以答應我,先把玩具撿起來放筐裡嗎?”
每個爸媽都愛自己的孩子,卻常常在無意中傷害他們。不妨從現在開始讀讀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試着使用這套方法,真誠地表達自己,少些批評和指責、多些關心和傾聽,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