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朋友們的友誼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插曲,尤其是看到别人拿了自己心心念念想要的東西,自己就會忍不住想去搶過來,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确實能夠看到這樣的案例,那麼當孩子的東西被别的小朋友搶走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有一位媽媽就在網上發文說,自己剛給他買的玩具汽車,他拿着出去玩,被别的小朋友搶走了,哭來找她,後來還是自己去找小朋友理論将玩具車拿了回來,但是她覺得孩子的東西應該自己看好,因為自己不可能時刻在孩子身邊。
她的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媽媽的共鳴,有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面對這種情況家長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家長A:遇到這種情況當然要教育孩子去搶回來,小時候如果被欺負慣了,不知道還手,長大還得了嗎?肯定還會被欺負。
家長B:我覺的不能太直接,萬一兩個小朋友關系還不錯,這樣搶來搶去,關系肯定都不好了,對孩子的社交有影響。
家長C:建議用口頭教育的方式來解決,應該讓孩子直接告訴搶玩具的孩子,那是自己的玩具,讓對方還回來,如果不還再去找家長幫忙。
家長們對于這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覺得不管是搶玩具的孩子還是被搶玩具的孩子,雙方家長都應該以一個正确的态度來看待這件事情。
對于喜歡搶别人玩具的孩子,家長要弄清楚孩子發生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孩子為什麼喜歡去搶别人的玩具?
喜歡這個玩具
可能對方小朋友拿了自己比較喜歡的一個玩具,但是自己卻沒有這個東西,内心非常渴望的想得到這個東西,于是大腦開始思考,手上就開始行動,就出現了搶别人東西的這個行為。
物權意識的模糊
物權意識在2-3歲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很強烈,他們會去守護自己的東西不讓别人碰,但是如果孩子的物權意識比較模糊,家長也沒有正确的引導,那麼孩子的物權意識就會比較模糊,他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别人的,不可以拿,于是就會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做這件事情。
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玩具被搶,下面這幾種做法不建議做
避免做老好人
玩具被搶,家長不要去一直教育孩子做老好人,覺得搶了就搶了,讓他玩一會就可以,這種做法對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小時候一直不斷地忍讓,長大以後,孩子在面對自己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時,就會不懂得珍惜。
家長去搶回來
對于比較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一看到孩子的東西被搶,就覺的不能忍受,孩子不能受委屈,于是在孩子還沒有說什麼的時候,自己就上去将東西搶了回來,這樣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甚至很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不管不問
還有的家長是屬于比較佛系的,當孩子的玩具被搶的時候,自己不管不問,對于在這件事情并沒有過多地放在心上,其實也不建議家長這樣做,因為在孩子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的内心還是比較希望家長來幫助一下自己的,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站出來去對他進行一個正确的教育。
在看到孩子玩具被搶的時候,家長的正确做法是什麼呢?
先穩定孩子的情緒
大部分搶玩具的行為都出現在孩子2-3歲的時候,這個年紀的孩子搶玩具其實并沒有多大的惡意,家長不需要立刻做出保護的反應,可以先看一下事情的發展,如果玩具被搶走了,孩子的内心會生氣、害怕或者是傷心,這個時候,家長想要去安慰孩子,比如說“是不是哥哥把寶貝的玩具拿走了,是以你很傷心呢?”說一些安慰孩子的話或者是抱一抱孩子,讓他們的情緒穩定下來,再決定後面的做法。
讓孩子自己先去解決
孩子情緒穩定後,家長可以先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件事情,看看孩子接下來的做法,有的孩子會去自己直接上手搶回來,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家長可以讓他們很明确的告訴别的小朋友這個是自己的玩具,自己現在正在玩。也有的孩子會去先和對方講道理,如果孩子願意地讓别人玩的話,家長可以讓他們去詢問對方是不是想玩這個玩具,玩一會要還給自己。對于不願意分享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去告訴對方,自己不願意和他分享,要求他把玩具還回來。
孩子的求助家長要去“幫忙”
如果孩子遇到了比自己大的小朋友搶不回來玩具或者對方不願意還給孩子玩具,孩子情緒崩潰向家長求助的時候,家長不要當做沒看見一定要去幫孩子把玩具“搶回來”,這裡的搶并不是指暴力,而是家長要代替孩子的口吻,認真地跟搶玩具的小朋友講道理,告訴他玩具不是他自己的,别人暫時不想分享,或者問他們願不願意拿自己的一個玩具來作為交換玩。這些做法都不行的情況下,就可以客氣地和對方的家長商量,讓孩子把玩具拿回來。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孩子的物品所有權,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東西除非願意自己分享給别人玩,否則不能輕易地就讓給别人。
筆者總結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脾氣和特性,是以在看到自己孩子玩具被搶的時候,家長不妨靜觀其變,看看孩子會怎麼做,解決不了的話家長再去幫忙。同時家長也要教育孩子,任何時候,如果想要玩别人的東西,一定要事先征得對方的同意,對方不同意就不要上手去搶,養成一個文明的好習慣,這樣孩子周圍的人際關系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