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文/刺惟惟

前兩天去接女兒放學,剛接到女兒,就聽到旁邊有位母親拎着自家孩子的耳朵在教育: “這次怎麼又考那麼差,你是豬嗎?” “豬都比你聰明,整天上學不知道學了些什麼!” “還有臉哭,你都快成廢物了,還好意思哭?”

10歲左右的孩子,因為考試成績差被親生母親如此诋毀,我不知道孩子心裡有多委屈,可看着他想哭又不敢哭的樣子,心就揪揪地疼。

女兒在旁也聽見了,她皺着眉問我:“那個男生好傷心啊,為什麼他媽媽要這麼說?” 我無法回答她,隻能歎口氣,帶孩子開車走了。

明明是自己的親生血脈,罵起來卻是如此之狠,恨不得把今天遭受的所有憋屈都發洩在孩子身上。

“說說又沒事,小孩子有什麼關系?” “孩子不罵不成器,我這是為他們好!” “從小受不了批評,長大以後該怎麼辦?” 類似這樣的“打擊式教育”論調,在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裡,是正常的,是無可指摘的。

他們壓根意識不到,語言,也能成為一種暴力,尤其是來自親人的責罵和侮辱,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傷害。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圖檔來源于網絡

心理學家的多種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的成長環境是經常實施語言暴力的,長大以後很容易有暴力傾向。

我們經常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各種校園霸淩的視訊,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在一次講座中說: 善于言語溝通的人,一般都不暴力;不會說話且經常沉默的人,才會有暴力傾向。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圖檔來源于視覺中國

因為孩子表達不出來,才動手。李玫瑾老師還特意強調了家庭裡,和孩子保持良好溝通的重要性。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大人要表示了解,如果對孩子有建議,或不同意孩子的觀點,可以交換看法,告訴孩子——我認為這件事是什麼樣的。

孩子們懂了溝通的模式,他走出去,就不會輕易暴力。因為,他知道怎麼去和有不同意見的人相處。父母和孩子良好的對話,不僅對孩子性格、處事方式意義重大,還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語言的發展,對孩子的影響,可不僅僅是不會說話、作文寫得不好那麼簡單,它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長期的,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那麼,父母該如何以身作則教好孩子的童年呢?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1、學會傾聽,且允許孩子發脾氣

學會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看着孩子,全神貫注地傾聽,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于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

2、真誠地作出反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語調暗含着一種态度,它同談話的内容同樣重要,“身體語言”不可忽視。

3、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有沖突時也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最低點,需要補充營養恢複體力。是以,孩子放學回家時是不易談嚴肅的話題的。晚飯過後,心情逐漸開朗,是比較好的時機。有時沖突也許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4、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論确定,讨論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

幼年的語言能力和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其實,早就有很多的科學研究,證明了6歲以前父母的話是黃金這種說法。我們跟孩子的溝通方式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

是以,我們很有必要拜讀一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讀完之後,我們會對非暴力溝通有了更為恰當的了解。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是溝通領域的一位大家,在非暴力溝通理論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了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衆多世界範圍内的沖突和争端。

該書将“非暴力溝通”劃分為“表達”和“傾聽”兩部分,其中“表達”又分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通過對這些要素的詳細解讀,幫助人們扭轉負面的思維導向,用溫和的方式避免或化解人際沖突,以維持輕松和諧的人際關系,特别是在家庭關系、親子關系中,非暴力溝通特别重要。

李玫瑾:善于言語溝通的孩子,一般都不暴力!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列舉的“暴力”溝通方式,其實很多存在于我們身邊,我們身在其中,也做在其中,而我們卻不自知。每個人若能記住非暴力溝通方式,常用之,專注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表達,真誠地傾聽、回報,溫柔地與人溝通,相信世界也會是以變得溫柔。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