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失眠症、焦慮症不是某種疾病,而是這種指數爆表

心理學家:失眠症、焦慮症不是某種疾病,而是這種指數爆表

尼采說: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你,懂你自己嗎?你真的知道、清楚、了解,你的失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嗎?會有朋友說,我知道啊:就是放松不下來、不由自主的緊張,做不到放松、做不到不緊張導緻的。你也認為自己的焦慮、失眠、恐懼,來自“控住不住”嗎?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認識,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通過了初篩,有資格獲得進一步階梯!同時,劇情反轉得就是如此之快:是否控制得住,它不重要!什麼才重要呢?第一、你整個人是否舒服?第二、你目前行為是否符合客觀存在。

心理學家:失眠症、焦慮症不是某種疾病,而是這種指數爆表

《情緒自救》一書,提到:焦慮是擔心消極結果,抑郁是預期消極結果。無論是抑郁還是焦慮,難受了,自己是有所覺察的。消極後果,才是焦慮、失眠人不能接受的,不然怎麼會又擔心、又預期呢?我們不能接受第二天昏昏沉沉、腦子不清晰、精力不集中、哈欠連天......

正是處于這種萎靡不振的狀态,工作學習效率低、失誤率高,上司批評、老師教育,更有甚者危及學業、影響薪酬。這種對舊有的想法深信不疑(過度思慮、災難化),或者正在因為長期睡不好、常年焦慮,飽受社會适應不良之苦的人。事實上,他們也是從中“收益”,但代價卻是忍受痛苦和糟糕的。它不是病,而是這種模式需要修正。

除此之外,事關焦慮症、失眠症人,還有一個關鍵指數爆表——新想法、新行為的改變,得付出代價(即需要本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承擔風險——做了,不僅沒用、甚至更糟糕)。像睡不着的人,在咨詢中,我會指導他:持續專注呼吸,将注意力放在當下鼻孔的呼吸上(靜卧觀息法應用)。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那就沒出路了嗎?

心理學家:失眠症、焦慮症不是某種疾病,而是這種指數爆表

一旦沒有睡着、焦慮沒被緩解,勢必容易引起進一步的否定,掉入到自我批判、自我厭惡、自我排斥的境地。這當然不是無解,通常有兩種方式:

第一,專業人員幫扶。這裡的專業人員是有心理學專業背景,有嚴格受訓經曆,并接受持續督導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工作,絕不是要助人的一腔熱血,而是來自本人心理内部,緩慢滋長出來的希望和自信。

經曆豐富的心理工作者,能夠通過蘇格拉底式提問等心理技巧,探查出他們的沖突點,指導他們在是否改變中做出權衡,同時,不動聲色的引導其重建認知。注意,這個認知不是道理,而是知行合一。

第二、自我療愈。思維模式的修正并非一朝一夕,想要自我療愈的朋友,一方面要注意“失敗了,怎麼辦”?再者,放下頭腦裡對自己的綁架(我不能、我不行......),身體力行。

首先,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做到何種程度的接納接受,不能否定自己,更不是不能難受,而是允許任何狀況的發生,對于一切的發生抱持開放、允許的态度、同時不認同。假如,你一直在觀察呼吸,好幾個小時過去了,還沒睡着、還沒成功,對于失敗,同樣允許。持續覺察一呼一吸,就是你需要做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