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每個人都會産生負能量,孩子也不例外,這些情緒無法通過壓制而被消化。

想要孩子積極樂觀,千萬不要強迫他快樂,而是要提供幫助、正面引導。

作者 | 楓子

周末,在堂姐家串門。

8歲的侄子因為跆拳道考級沒過,耷拉着一張臉,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

堂姐沒好氣地安慰道:

“多大點的事,男孩子要堅強!”

此話一出,侄子竟抽抽搭搭地哭起來,堂姐趕緊厲喝一聲:

“你給我憋回去!不許哭,再哭就不要吃飯了。”

隻見侄子連忙用手抹掉眼淚,使勁抿着嘴唇,好似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讓自己止住哭泣。

眼見侄子把情緒一點點憋了回去,堂姐這才露出一絲滿意。

而我看着侄子委屈而又極力壓抑自己的樣子,不免有些擔心。

陳志遠教授說過,我們有權而且也應該正視我們的不快樂。

忽略孩子的負能量,讓孩子必須要積極、樂觀、開心,其實是在否認孩子的負面情緒,否定孩子的情感,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有毒的正能量。

父母如果總是壓抑孩子的負面情緒,過度要求孩子正能量,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傷害。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還記得張一得嗎?

一個乖巧、聽話、陽光、積極、和善的好孩子,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美國“新常青藤”之一的埃默裡大學不久後,自殺了。

自殺的直接原因也許永遠不為外人所知,但“抑郁”卻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縱觀張一得從小接受的教育,我們不難發現,父親對他的教育就是過度正能量了。

張一得從小成長在單親家庭,跟着父親住在鄉下的農房,靠着種菜、撿破爛,以及一些忠實媽媽粉的資助維持生活。

為了感謝粉絲,8歲的他一個人給四五十個粉絲做飯。

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每次去同學家玩,都要把同學家的廢品帶回家賣錢。

日子過得如此清苦,甚至要靠捐助籌備學費,父親仍讓他上學費高達20萬的私立學校。

對此,張一得曾這樣寫道:我作為一個小男孩讨厭這種生活方式。

但他卻從不敢在父親面前表現出任何一點不滿、委屈和難受。

因為面對永遠正能量的父親,他也必須也像父親一樣樂觀、積極、堅強。

是以在父親的鏡頭下,一得永遠是那樣的陽光、向上、優秀。

但沒有釋放的負面情緒不會消失,隻會不斷向内壓抑累積,刺傷自己,最終以抑郁的方式呈現。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想起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說法:過度的正面教育是孩子抑郁的溫床。

是啊,人有負面情緒其實是很正常的,如果隻提倡正能量,卻不支援負能量的表達和釋放,那麼孩子就很容易壓抑成傷。

從業40餘年的精神科主任劉菊湘就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8歲女孩,重度抑郁。

媽媽不解:明明是聽父母話、善于自我管理、在學校表現優秀的好孩子,怎麼就突然抑郁了?

事實上,女孩的内心世界并非媽媽看到的那樣。

在平靜的水面之下,女孩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備受折磨。

因為總是被要求謙讓弟弟妹妹、承擔父母的期待、要當老師的好助手、成為同學的榜樣。

女孩有情緒時,就隻能忍耐,她不能發脾氣,不能罵人,不能悲觀消極,甚至,不得不時刻正能量。

女孩在日記裡寫道:“我想到要活着,就得忍耐,直到哪一天,我不再貪戀人生……”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淚不外流,終是内傷。

乖巧的表象下,隐藏的是一顆滿目瘡痍的内心。

過度正能量的教育,會加劇孩子内心的沖突,對孩子造成越來越深的傷害。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知乎網友@孤獨者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他說:

“我的父母對堅強、勇敢、樂觀,這些美好的情緒太着迷了,可是他們并不知道,就是這些美好的詞彙把我逼到絕路的。”

從小父母就一直要他做個小太陽,要保持正能量的狀态。

哪怕别人欺負他,罵他,他也隻能假裝不受影響,保持笑容。

長期的壓抑,讓他一直覺得人生是痛苦的,他說:

“偌大的世界,竟然沒有一個角落可以允許我放縱一會兒。”

而他的康複,其實就是從一個心理醫生允許他發洩開始的。

治療的第1周,是痛哭,哭訴自己壓抑多年的委屈和不滿。

第2周,是抱怨,把藏在心裡的那些悲觀、消極的想法通通說出來。

第3周,是罵人,把曾經那些看不過的,不想原諒的人和事都罵一罵。

第4周,是放縱,走出去,随心所欲,不需要保持微笑,不需要藏起不好,想發火就發火,想哭就哭,想臭臉就臭臉,不用在意别人。

……

就這樣,當他把那些不被看見和接納的情緒一一發洩出來後,他就覺得自己好像又活過來了。

心理科醫生李曉鳳說:“抑郁症大多是因為一些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釋放,久而久之才積累至疾。”

情緒隻能疏,不能堵;隻能釋放,不能壓抑。

尊重孩子各種情緒的表達和釋放,讓情緒得以流動、疏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發展。

關于人的感受和情緒,有一段話就說得特别好:

“感受情緒,就像是送信的客人,每一封信,都來自孩子的内心,它要告訴我們一些資訊,每一種‘負向感受’,也都有它的正向意義。

比如恐懼是一種自我保護、悲傷可能提醒孩子珍惜、生氣可以推動我們去做出改變……

既然是客人,如果我們以禮相待、收下并好好讀讀這封信,客人就會走了。

但如果閉門不接待,這個送信人就會一次次地不請自來,怕你聽不到,還可能敲門、砸門,甚至撞門……”

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

每一次情緒的升起和出現,其實都是孩子在表達真實的自己。

父母隻有學着尊重和接納,孩子才能在看見和重視中被治愈,進而健康成長。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但情緒的表達有對錯。

智慧的父母,不是去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去引導孩子正确表達負面情緒。

因為比起強裝出來的正能量,适當吐槽發洩,反而能清空負面情緒。

1. 傾訴法:教孩子把情緒說出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情緒表達的基本句式:情緒事件+情緒感受+情緒原因。

也就是:發生了……是以我感覺……因為我認為……

比如:

今天的作業特别多(情緒事件),我感到很煩躁和着急(情緒感受),因為我覺得玩的時間被占用了,而且我還要寫到很晚很晚(情緒原因)。

這樣的表達,可以教孩子覺察情緒,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有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能夠在負面情緒來襲的時候,準确地将情緒表達出來,那麼在表達的過程中,他的情緒就會減弱80%了。

教會孩子把情緒說出來,就是為孩子情緒的問題打開了一扇窗。

2. 宣洩法:給孩子設立情緒發洩角

前段時間,德州市第一中學設立了一間情緒發洩室。

在這裡,學生可以通過内設的呐喊機器喊出内心的不滿;用力擁抱玩偶會觸發安慰的話語;也可以打沙袋出汗發洩……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這裡像是學生們的另一方天地,同學們紛紛表示,在這裡宣洩後輕松了不少。

其實在家裡,父母也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情緒發洩角”,放些沙袋、枕頭、音響、塗鴉闆等。

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可以引導他去這個“情緒發洩角”,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管道去發洩,比如:

大哭一場、唱歌、運動、發呆、吃東西、撕紙、喊幾嗓子……

當孩子酣暢淋漓時,所有壞情緒便已随發洩的動作消失不見。

3. 轉移法:做點快樂的事給情緒降溫

有心理學家發現,迅速遠離負面情緒的方法是——轉變行為。

因為我們的大腦裡好像住着兩個“人”:

一個“人”負責做出各種行為,而另一個“人”,則負責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做出這個行為。

是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教他轉移注意力,嘗試做一些讓他開心的事,比如,哈哈大笑、跳舞、看電影、讀書和朋友出去玩等。

這時,大腦中的“另一個人”就會解釋這些行為——你很開心,于是,大腦就會産生開心的情緒,來對應這些行為。

用積極的行為,去驅散負面的情緒,孩子才能逐漸學會疏解情緒、掌控情緒。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4. 睡眠法:好好睡覺,修複能量

有句話說得好: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睡一覺解決不了的。

釋出于《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也表明:安穩深沉的睡眠有助于緩解情緒困擾。

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記憶是由“情感”和“事件”的資訊記憶構成。

當孩子在經曆了一次次的睡眠後,記憶逐漸得到鞏固,“情感”卻會因為沒得到鞏固會逐漸消失,到最後就隻剩下對“事件”本身資訊的記憶了。

也就是說,睡眠,就好比一塊橡皮擦,能幫助孩子擦掉一些垃圾情緒。

是以,孩子深陷負面情緒時,不妨讓他直接睡一覺吧。

一覺醒來,生活又是晴空萬裡。

很乖很聽話、不動手不動口…你以為的好孩子,可能已經抑郁了

教育家錢志亮說:

“一個人越能夠接納情緒、表達情緒,就越不會抑郁。

最可怕的是一聲不吭、悶着、忍着,這樣的結果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及無辜。”

學會安放孩子的負面情緒,是每位父母必修的一堂課。

請多一份看見,去接納孩子情緒的釋放。

請多一點耐心,去引導孩子情緒的表達。

也請好好回應他,在愛和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收獲自信、陽光、樂觀的性格,成就精彩、幸福的人生。

點個贊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會跟情緒和平相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