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拖延症”患者,抑郁、疼痛、失眠風險都在增加

每一個拖延症患者,都曾暗暗發誓:以後絕不會再拖到最後。現實卻總是“算了,明天再做也來得及”……

近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版上的一項新研究提醒,拖延會全方位影響身心健康,包括軀體疼痛、睡眠不佳、焦慮抑郁等,且這種影響會持續9個月之久。

一個“拖延症”患者,抑郁、疼痛、失眠風險都在增加

受訪專家

中國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 郝濱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郭瑞

瑞典新研究證明拖延可緻病

在這一研究中,瑞典索菲亞赫美大學學院、烏普薩拉大學和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等多家機構分析了3525名大學生的資料,他們平均年齡24.8歲。

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對學生的抑郁和焦慮症狀、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身體疼痛進行了評估;3個月後,使用拖延量表測量了學生們的拖延水準。

9個月後随訪,并評估學生們拖延水準與16項健康結果之間的縱向關聯,包括心理健康(抑郁、焦慮症狀),軀體疼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睡眠差、缺乏運動、抽煙、不吃早餐),社會心理健康(孤獨、經濟困難)和一般健康。

結果顯示,拖延行為與之後9個月抑郁、焦慮、緻殘性疼痛等不良健康結果有關。拖延程度更嚴重的學生,更有可能出現抑郁焦慮、肩膀或手臂疼痛、睡眠品質差、内心孤獨。

具體來看,拖延每增加1個标準差,與上肢緻殘性疼痛風險增加27%、睡眠品質差風險增加9%、身體活動不足風險增加7%、孤獨感風險增加7%、經濟困難風險增加15%有關。

瑞典索菲亞赫美大學首席研究員弗雷德·約翰遜表示,即使研究人員在開始時考慮了學生的症狀,這種聯系仍然存在,這表明拖延與健康結果的潛在負面關聯可能随時間的推移而累積。

愛拖延的人多有3個特點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慢性拖延症」是指拖延的行為持續或習慣性的出現,并且幾乎會拖延生活中每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一個“拖延症”患者,抑郁、疼痛、失眠風險都在增加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郭瑞表示,對拖延症的研究發現,容易拖的人有一些個性特點:

自卑心理

總覺得自己做不到,畏難情緒強烈,左顧右盼,焦慮無助,就會故意拖延。

完美主義傾向

完美主義者不是因為恐懼才不開始,而是太不想面對不完美的狀況了。對自己要求過高、害怕丢人,心理負擔大,就難以開始動手。

情緒易波動

還有些人責任意識較弱,容易得過且過,情緒易波動,花很多時間思來想去、憂心忡忡,浪費了精力。

中國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理事郝濱認為,拖延者的拖延習慣或行為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會使人産生沮喪、過度壓抑、過度煩躁、自責和負罪等負面情緒反應。

這些情緒持續積壓會影響睡眠品質和健康狀态,形成惡性循環。

從長遠來看,慢性拖延症還會對人們的健康産生重大影響。比如,長期拖延與抑郁焦慮風險增加及高血壓和心髒病等身體狀況有關。

一個公式“治愈”拖延症

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認為,人們遲遲不肯行動、能拖則拖的主要原因有4個:

對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心不足;

沒有強烈的愉快感;

注意力不集中;

目标太大、太遠。

據此,他提出一個公式:行動力=信心×愉悅/分心×目标。根據這個公式,我們可以“各個擊破”來提高自己的行動力。

建立信心

當我們沒有自信把一件事情做完、做好的時候,我們多半是不願踏出第一步的。提升信心,除了要客觀評價自己,不妄自菲薄,歸根結底要紮紮實實提高實力。

獲得愉悅

愉悅感來自完成任務過程中或完成後獲得的回報,這種回報可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如果某項工作的背後有巨大的利益和報酬,你是更有動力去做的。

在自己無法控制外在酬勞的情況下,就要學會在任務中“自娛自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發掘事情本身的好處、趣味,把忍受變成享受。

一個“拖延症”患者,抑郁、疼痛、失眠風險都在增加

減少分心

保持注意力需要消耗精力,是以要通過規律作息讓大腦維持在良好狀态。

另外,都說“眼不見心不煩”,經常整理、打掃辦公環境,保持桌面整潔有利于快速進入工作狀态。

還有,人在“一鼓作氣”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注意力,要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攻克任務最難、最重要的部分。

細分目标

太大、太遙遠的目标,對此時此刻行動的指導意義是很弱的。我們定好大方向後,盡量把目标分得細緻一些,精确到每月、每周、每天。

比如學習一門外語,“今天完成50個單詞的背誦”就比“一年後要和外國人流利地對話”有用。

長期拖延會增加焦慮感,并陷入“拖延-壞情緒-更加拖延-更壞情緒”的怪圈。新的一年,願你能戒掉拖延,成為一個掌控節奏、優秀自律的人。▲

本期編輯:鄭榮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