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美國資深心理學家、專注注意力研究的Lucy Jo Palladino在幾十年的研究中也發現,注意力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深度學習變得越來越困難。在這個越來越崇尚效率的資訊時代,拯救孩子的注意力,也需要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丨周歲    編丨Luna

分心、拖延、走神……你是不是也被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氣到過?尤其是又到了新學期,這個問題更值得再深入扒一扒。

從業40多年的美國心理學家Lucy JoPalladino,在針對注意力的30多年研究中,越來越覺得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注意力問題不是孩子獨有的,連大人也常常很難做到專注——工作中時不時要停下來聽新的需求、回複新的郵件;微信上的小紅點不點難受一天;買書如山倒,回家讀書卻如抽絲……

在《掌控注意力》這本書裡,Lucy寫道,現在人類的刺激和焦慮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網上驚人的資訊量讓我們根本來不及處理,原有的保持注意力的方法已經失效,我們需要新的工具。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Lucy Jo Palladino(圖源lucyjopalladino.com)及圖書封面

Lucy認為,在當下“注意力經濟”大行其道的時候,孩子們時時刻刻都面對着幹擾和資訊過載,是以,他們的問題不僅僅是專注度不夠和注意力容易轉移,還有些更隐蔽的情況是,孩子們過于緊張亢奮導緻無法專注。

注意力正在成為一種越發稀缺的資源,能否掌控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甚至今後的人生都影響巨大。

有時孩子不是注意力不夠集中

而是過度集中,認知超載

大家應該不難想象這麼一個場景:

運動會百米賽跑比賽上,裁判喊“預備”以後,不管是運動員,還是觀衆,大家都變得高度緊張,等待發令槍響的那一刻。

在準備階段,運動員無疑處于一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态。但是,這個狀态也不是持久的,如果發令槍遲遲不響,身體的興奮感會降低,注意力會不由自主地渙散,反應力也在下降。

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名詞來描述人保持警覺的程度——喚醒。而Lucy JoPalladino提出了一個倒U形注意力曲線,其實和喚醒程度的規律是一緻的。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你的注意力專區在倒U形曲線中的位置(圖源《掌控注意力》)

曲線左邊,人接受的外部刺激少,注意力自然也差。就像人昏昏欲睡的時候,喚醒程度低,注意力更談不上。

曲線中間部分是比較理想的狀态,适度的喚醒程度,較高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比較有意思的是曲線右邊的部分。以往,每次提到孩子注意力的問題,家長們總是覺得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但生活中很多情況,孩子其實正處于曲線右側的狀态。别看這時候神經系統的喚醒程度很高,但這會讓孩子的情緒特别焦慮緊張,反而難以做到很好的專注。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注意力與刺激的關系(圖源《掌控注意力》)

這其實和選擇性注意,也就是資訊的過濾有關。尤其是現在這個資訊洪流的時代,每個人每天要處理的資訊都比以前多多了,這就導緻人很容易感受到壓力和恐懼。這裡的資訊不僅僅是指網絡上的訊息。

先說個大人的例子。你有沒有在deadline火燒眉毛的時候,又冒出來一堆雜事和新任務?一位急診科醫生就曾在TED演講上分享,她在書稿deadline之前忽然遇到房子漏水,一歲的孩子進急診室,四歲的孩子等着她策劃學校的慈善募捐。每件事都等着她立刻處理。

這時候,壓力水準直線上升,腎上腺素水準也跟着上升,結果就是人難以集中精力處理好一件事,一直在不同任務間來回分心,陷入認知超載。

孩子其實也一樣。

有位爸爸跟外灘君分享,自己本想佛系養娃,結果加了一些家長群以後,焦慮感直線上升。群裡每天都在分享各種資源,以及問各種活動、比賽怎麼報名的。這些家庭的孩子自然也沒法閑着,也跟着家長的安排,雖然不能補習功課了,但是也要“卷”音體美的興趣班,也有“卷”競賽和活動的。

這位爸爸最後感歎,真不知道别人家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多時間,安排這麼多事。有時,群裡的家長也會感慨,遇上活動、事情紮堆,孩子忙不過來,也會煩躁。這其實就是認知超載的一種表現。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圖源pexels

Lucy還提到了一個特别常見,但是一直被誤解的情況:孩子寫作業的拖延症,也有可能是因為認知超載。

有很多家長跟Lucy反映,輔導孩子寫作業特别容易讓人發火。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越想讓孩子坐下來集中精力,就越适得其反。結果就是爸媽越管教越生氣,吼孩子,有的還取消孩子玩平闆的權力,但孩子就是油鹽不進。

作為專家,Lucy看到孩子表面上的反抗、逃離,其實是因為他們内心感到害怕和緊張。孩子們在擔心什麼呢?

可能是作業太難了,怕自己寫錯挨批評,可能是作業太多了,覺得自己做不完,也可能是擔心自己作業完成得不如同學。這些理由說出來可能家長都覺得沒什麼,卻讓孩子感到莫大的壓力。

還有些家長苦惱的是,孩子打遊戲很投入,學習就沒勁了。其實,有時孩子在打遊戲的時候也容易進入右側的過度刺激狀态。和害怕寫作業一樣,孩子精神緊張、難以控制情緒,一旦打遊戲輸了,或者要他們停下來,孩子就會覺得特别煩躁。

《哈佛商業評論》曾經發過一篇文章,标題是《線路過載,為什麼聰明人會表現差》,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精神病學家愛德華·哈洛威爾在研究中發現,當一個人奮力完成正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時,他會處于一種運動機能亢奮的狀态,為了應對這個狀态,他的大腦和身體會被鎖定在一個回蕩線路中。

具體表現就包括絕對化思考(非黑即白)、難以保持條理、難以設定優先級、難以管理時間,還有持續的恐慌和罪惡感。在他後來的書裡,這種情況也被稱為“假性注意力缺乏障礙”。

可見,孩子們的注意力問題,也随着時代有了不一樣的症狀。

使人上瘾的社交軟體,

讓專注變得越來越困難

除了選擇性注意,還有一類特别重要的注意力就是持續性注意。簡單點說,就是注意廣度,指對特定刺激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

其實大家應該也從孩子的成長中感受到過這種變化:孩子的年齡每增長一歲,注意廣度就會延長3-5分鐘。2歲的孩子應該額能夠保持至少6分鐘的注意力,上幼稚園的孩子差不多能專注15分鐘。

有家長就問了,看孩子刷手機、看視訊、聊天的時候挺投入的,怎麼一到學習就不行了,根本坐不了幾分鐘?

這正是發達的網絡給孩子帶來的又一個注意力問題。刷手機看起來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時間很長,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因為這個過程并不是孩子主動選擇的,而是因為本能反應被利用了。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圖源pexels

大腦的注意力有個特性,如果有新奇事情發生,大腦立刻就會停止正在做的事,轉而注意這個新刺激。這個原理很好了解,想象我們在新石器時代的祖先正圍坐一圈聽故事,這時候身後傳來響尾蛇的聲音,如果大腦沒這個機制,祖先就注意不到響尾蛇的威脅,非常危險。

而這種本能正在被濫用。曾有研究者做過這麼個實驗:以某個角度把被試者的頭放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機螢幕旁的任意一點),等待廣告播出。盡管被試被要求盡量不看電視螢幕,但這基本不可能做到,螢幕上快速變化的圖像就是在不停地引起大腦的本能反應。

現在,電視更多地被網絡電視、手機APP代替,但原理差不多。不如說,一旦打開了手機上的各種APP,在智能的推送機制面前,大人和孩子都很脆弱。

它帶來的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人很難在相當長的時間内隻做一件事。一些研究帶來了一些讓人感到震驚的資料:

一項針對典型辦公室及人員的觀察性研究,在700個小時的工作中,發現員工平均11分鐘被幹擾一次,如果這些幹擾和原本的工作沒有關系,那他們重回工作需要額外花費25分鐘;

澳洲一家電信公司說,大多數員工隻能專注10分鐘,而整個公司的平均專注時間隻有3分鐘。

關于學習上一心多用的研究結果也不容樂觀。

有研究表明學生能堅持單一學習任務的平均時間隻有6分鐘。

墨爾本大學曾經讓1249名學生參與獨自學習的實驗,結果99%的學生都會在期間登入臉書,在上面花費9.2%的時間。

荷蘭烏得勒大學的認知心理學教授斯特凡·範·德·斯蒂傑認為,這其實就是一種上瘾。巴甫洛夫的實驗中,老鼠發現按下按鈕就會有食物,它們就會無休止地按按鈕。手機也是一樣,不管是朋友發的資訊,還是社交圈裡分享的新動态,或是視訊網站推送的新視訊,接收到這些資訊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相比之下,枯燥的學習能給予的獎勵與快樂根本不能相提并論。而日複一日被社交軟體、手機APP奪走專注的孩子,付出的代價則是清理無關資訊的能力日漸退化,原有的專注能力、效率也逐漸降低。

注意力用則強,不用則弱

孩子也需要更多鍛煉機會

說了那麼多理論,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幫助孩子重新奪回專注能力?

其實,Lucy Jo Palladino的倒U形注意力曲線已經暗示了注意力的邏輯:

當刺激程度不夠的時候,大腦就需要更多的刺激;

當刺激過度的時候,孩子需要平複下來;

隻有當孩子處于注意專區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專注。

之前,外灘君曾寫過腦科學原理下的學習方法,其中有一點很重要——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當我們不斷堅持一個習慣,新的突觸會形成,學習才有效果。

這在鍛煉注意力方面同樣适用。如果孩子能夠習慣處于注意專區,那麼就會加強大腦保持專注的能力;反之,孩子總是不夠集中或者過度亢奮,那麼保持專注的能力也會減弱。

Lucy為大量個人和家庭都做過咨詢,雖然每個案例的情況都不相同,但她還是總結了幾個共性的原則:

01

自律,是家長教孩子的第一課

曾經有個媽媽和Lucy說,她會決定電視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關,完全不明白孩子自己的決定有什麼重要的。“難道其他父母不也是這樣控制孩子嗎?”

當Lucy得知她的孩子一個九歲,一個十一歲以後,心想,這位媽媽完全沒有意識到未來一兩年内家裡會有怎樣的暴風雨。

這個例子固然有點極端,但是也反應出了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時的問題:雖然心裡想的是要孩子注意力集中起來,但行動起來往往熱血上頭,就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去了。一邊越是想控制,另一邊就越是反抗。

拿什麼拯救稀缺的注意力?美資深心理學家說,别掉入“過載”的陷阱

圖源pexels

是以,家長建議中的第一條,Lucy強調的就是自律。

就像家長沒辦法替孩子學習,鍛煉注意力這件事始終都需要孩子自己去行動。就算孩子年齡還小,他們需要的也是家長的榜樣、尊重和信任。

Lucy曾幫助過一個叫薩沙的小姑娘,她很聰明,卻無法專心寫作業。來到她家後,Lucy發現,薩沙的媽媽是個特别忙碌的榜樣——一邊做飯,還要一邊回應姐姐弟弟的各種問題和要求。雖然說自己在聽,但實際上她做不到一心多用,結果就是薩沙每天都和弟弟大吵大鬧,吸引媽媽的注意力。

而改變不是要求薩沙做什麼,而是薩沙的媽媽先改變了自己的習慣。為了讓自己專心于準備晚飯,她會要求弟弟一個人玩一會兒。晚飯結束後,她也會和薩沙一起坐在桌子上,媽媽專心處理賬單、郵件,薩沙也學着專心寫作業。家中的環境也從嘈雜變得平靜。

還有個父親也向Lucy求助,他想讓兒子道格少看點電視,但父子倆關系緊張,誰也說服不了誰。Lucy用警察開超速罰單的場景舉例,警察不會大喊大叫,隻是用尊重且現實的态度開出你應得的罰單。

道格和父親在Lucy的建議下,開誠布公地交換了自己的想法。讓人意外的是,其實道格很清楚自己看電視太多了,最後也是道格自己提出,會設定一個看電視的時間。小男孩最終信守了承諾,一到時間就會關掉電視去學習。

Lucy說:

沒什麼比花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開發屬于自己的自我控制工具更有效果的了。他越深入參與到計劃中去,就越有可能成功。

02

适當休息,但不要逃避問題

大腦是一個實體結構,有一定的極限,太多的資訊和幹擾會破壞它需要的時間和休息,使其難以複原。是以,休息也是必要的。

但是,Lucy特别強調,不要讓孩子借休息之名逃避。

Lucy曾接待過一個叫多利的男孩。他是個電腦奇才,但從學生時代起,他就總是很難完成事情:寫論文時查閱資料,很快就變成上網沖浪,結果到deadline他連開頭都沒寫完;工作後想跳槽時,本來好好地在查就業機會、改履歷,但總是會被更有意思的事吸引過去,最後期限一推再推……

這和前面提到的,有些孩子不想寫作業的情形很類似。孩子們因為種種原因不想開始學習、投入作業,是以變着法的逃避。

最後,Lucy給多利提了個建議:中斷電源法。其實就是适當的休息,但是多利一定要保證自己在休息結束後會重新投入工作,否則就會像以前一樣,一直逃避應解決的問題。

在中斷電源法中,你一定要在設定的時間内回來。然後,你一定要說話算話,就像給一個重要人物許諾那樣守時守信。

可以讓孩子休息過後,先從感興趣的内容開始投入學習;也可以允許他們留一點水果;甚至可以計劃一下下個休息時段想做什麼,給自己多一點期待。

但無論無何,一定要守時才行。

03

資訊洪流中,格外需要洞察力

除了給家長和孩子提出各種具體的建議以外,Lucy還提到了特别重要的一個能力——洞察力。

就像她說的,時代在變,我們對待注意力需要新的工具。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海量的資訊,幾乎每個人都處于過度的資訊中。尤其是養育孩子的家長,非常容易陷入一種“害怕錯過”的心态中。

Lucy自己就曾是個“害怕錯過”的學生和母親:

在大學時,除了上課和實驗,校園裡的講座、音樂會、體育活動、聚會,她一個也不想錯過,生怕漏了哪個,就錯過了什麼寶貴的機遇。

當母親後,她也曾如此。不早早給孩子報名足球、跳舞、遊泳、陶藝,就會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育兒理論裡說,xx歲該學琴了/xx歲是第二語言關鍵期……很多個“xx歲”,到底該怎麼選呢?

當家長一直處于這種焦慮中,孩子也會耳濡目染。Lucy曾和兩個女兒參加加州大學聖疊戈分校的一檔電視訪談節目,一個男孩說,自己因為不得不放棄那年的春季籃球比賽,一直感到很挫敗。

曾擔任過蘋果、微軟高管的Linda Stone曾說,時代正在将我們推向一個“洞察機遇”時代,我們要做的事篩選對個人最有價值的機會,而不是關顧四周擔心錯過某個機會。

注意力是我們稀缺和最有價值的資源,如何利用這個資源将決定我們的命運。

是以,Lucy提出的建議是,學會說“不”。家長也好,孩子也好,都要意識到我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做,但我們應該做重要的事,有時要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

在訪談節目裡,她的女兒們也是這樣想的。她們鼓勵那個男孩換個角度想,“你不會因為今年沒參加比賽就一蹶不振了。相反,你是一個赢家,因為你把自己的事情分出了輕重緩急。優秀的決策者都是這樣做的。”

Lucy研究了30多年注意力,既研究理論和案例,也在思考問題背後的根源。當下的時代,資訊海量出現,傳播速度又飛快,每個人能被期望有更高的效率,有時卻會忽略成為一個“正常人”,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其實也是這個時代焦慮的具象化。

當我們談論注意力問題的時候,其實談的也是孩子适應這個時代的長遠能力。就像兒童心理學家LeeSalk說的,“為人父母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開發屬于自身的天賦、技能和智慧,使他們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仍然能夠應對生活的挑戰。”

參考資料:

1.《掌控注意力——打敗分心與焦慮》

2.《注意力:分心時如何保持專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