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閱讀提要:

自2011年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第一個助醫“小家”落地上海以來,北京、廣州、鄭州等10個城市已經陸續建立了43個這樣的助醫“小家”,主要接收血液病、實體瘤等大病患兒的家庭,10年來已經接待了全國6000多個家庭。

“小家”管理者佟志豔說,“我們孩子的病沒有傳染性,也不會打擾别人,他們就跟普通的孩子一樣愛笑、愛玩、愛熱鬧,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包容和支援,讓這一碗‘熱湯’長長久久地溫暖下去。”

從首都兒科研究所向北步行約5分鐘,來到一片北京二環内常見的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小區,這個小區裡有一戶特别的人家,是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專為來京求醫困難家庭搭建的助醫“小家”,也是身患白血病的雨晴(化名)及其父母在北京最後的落腳之處。

“小家”管理者佟志豔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希望能為這些大病家庭在異鄉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從家到醫院5分鐘的路程,住院的孩子就能喝上一碗媽媽親手熬的熱湯,這就是給病中的孩子們最大的愛與溫暖。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志願者給兒研所“小家”送來聖誕禮物和大餐,邱越攝。

4歲女孩兩進ICU,70多萬全部花完

來到北京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雨晴仍然不太明白自己究竟怎麼了,隻知道是身體不太好。回想這一年的生活,雨晴的媽媽李可兒隻用了“步履維艱”來形容。

2020年9月,一次看似普通的發燒,讓4歲多的雨晴住院了。可從醫生的表情和言辭上看,李可兒意識到雨晴的病情并不簡單。“當時醫生建議去北京的大醫院查查血液,我們一刻不敢耽誤,立刻慕名找到北京兒研所的血液科專家,檢查結果顯示,雨晴竟然是急性髓系細胞白血病,M2型。”李可兒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沒有時間震驚和悲傷,當月雨晴就接受了第一次化療,化療的7天時間裡,雨晴在醫院裡24小時打點滴,同時脖子、胳膊還插着各種管子。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生病前、化療中和維持治療期間的雨晴(化名),受訪者供圖。

據李可兒介紹,雨晴的第一次化療相對順利,感染并不嚴重。可28天後的第二次化療直接就讓雨晴進了ICU。讓李可兒始料未及的是,這竟不是最兇險的一次。2020年12月,雨晴在第三次化療結束後,卻因腦梗再次住進了ICU。從ICU出來後,脫離生命危險的雨晴,右側身體卻完全失去了知覺,語言能力也喪失了。

5次化療後,雨晴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後續轉入維持治療的劑量。但這5次化療的經曆至今讓李可兒心有餘悸,“我們就一直在化療、ICU、脫療、抗感染治療……循環着,本來隻需要5個月的化療,我們做了近8個月。”

這一年來,為了給雨晴看病,這個年輕的家庭把内蒙古老家的房子賣了,親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網絡募捐平台上還募捐了一部分,總共70多萬如今已經全部花完了。“醫藥費自然是大頭,但北京的房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李可兒介紹,這一年來他們找房子的标準隻有一個——兒研所附近最便宜的房子。

就在雨晴第二次從ICU出來後不久,房東因租約到期提出要收回房子,漲租金都不行。“那一刹那我真的崩潰了,雨晴還躺在床上走不了路,而我們就要被掃地出門,那種無家可歸的感覺讓我覺得太卑微了。”李可兒深深歎了口氣,又無奈地搖了搖頭。

在房東給出的期限最後一天,他們找到一間北向一樓的房間,3800元一個月,已經是當時能找到最便宜的房子。搬家的場景李可兒仍曆曆在目,“那天已經是北京的深冬了,特别特别冷,深夜裡,雨晴爸爸一趟一趟地搬,搬到夜裡兩三點才算消停。”

住進這個房子後李可兒才發現,本就朝北的屋子,窗外還有一堵高高的圍牆,整天屋裡都黑黑的,需要24小時開燈,此外由于是老房子又在一樓,返潮嚴重,家裡的大米、調味料放不久就發黴,屋子裡還時不時有蟑螂、老鼠。

“半年後,我們所有的錢幾乎都用完了,雨晴每個月還打着維持劑量的化療,如果再繼續租房子,雨晴就沒錢治病了。當時,我腦子裡第一次閃過了回老家的念頭。”李可兒說。

遇見“小家”,冬日的陽光灑在晾曬整齊的衣物上

“留在北京治療,我們就要睡馬路,回老家就意味着雨晴又要脫療,那時候我們真的感覺已經走到絕路了。”李可兒跟健康時報記者說。

幸運的是,就在這時,一位病友向李可兒提起了助醫“小家”的事,并向她推薦了“小家”管理者佟志豔。

李可兒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搬進小家的場景是她今生難忘,“我們一家灰頭土臉地拎着大包小包走到‘小家’門口,還沒敲門,管理者佟姐就從屋裡打開門迎了出來,其他孩子的家長也立刻出來幫我們搬行李,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他們一直在等待的家人終于回家了一樣。這也是來北京一年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志願者來兒研所“小家”陪孩子們慶祝聖誕節,邱越攝。

“小家”的房型是典型北京上世紀末小區的戶型,客廳小、房間大,每個房間都能放下一張雙人床和一張折疊單人床,且室内主要的采光都來自于卧室,這種格局恰恰适合這些求醫中的三口之家。

雨晴一家在“小家”的房間大約有近20平米,還帶一個大大的陽台,冬日的陽光灑在晾曬整齊的衣物上。屋内被李可兒收拾得一塵不染,燒水壺、碗筷消毒機等日常用具有條不紊地擺放着。

“搬進小家後,我睡了這一年多來最安穩的一覺,醒來時甚至有些恍惚,以為回到了老家。看着身邊熟睡的雨晴,眼淚不由自主地就往外溢,這一路走來太難了。”李可兒回憶。

由于入住“小家”的都是經濟特别困難的家庭,是以“小家”在為他們提供住處的同時,油、鹽、醬、醋、衛生紙等生活用品也全部免費供應。定期還有志願者送來米、面等食物以及孩子們喜歡的玩具,對住在這裡的家庭而言,他們隻需要每天給孩子購買新鮮的肉、菜和水果即可。

住在小家的陌生家庭總能很快熟絡起來,家長們也分工合作,爸爸們負責打工掙錢和給住院的孩子送飯,媽媽們則負責照顧家裡的孩子和買菜做飯,孩子們之間也自然而然處成了朋友,每天一起看書、一起玩耍。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兩位媽媽有說有笑給孩子們包餃子吃,邱越攝。

“人都說錦上添花世間多,雪中送炭人間少。‘小家’對我們而言就是這寒冷異鄉的一盆熱碳,讓我們在走入絕境的人生中重燃希望。”李可兒說。

讓這“一碗熱湯”的愛,溫暖更多求醫之家

自2011年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第一個助醫“小家”落地上海以來,廣州、北京、上海、鄭州等10個城市已經陸續建立了43個這樣的助醫“小家”,主要接收血液病、實體瘤等大病患兒的家庭,10年來已經接待了6000多個家庭。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廣州“小家”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受訪者供圖。

“房子首先要離醫院近,居住環境還要好一些,要适合孩子們在這休養,其次要獲得房東和周圍鄰居的了解也不是一件易事。”佟志豔說,“我們孩子的病沒有傳染性,也不會打擾别人,他們就跟普通的孩子一樣愛笑、愛玩、愛熱鬧,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包容和支援,讓這一碗‘熱湯’長長久久地溫暖下去。”

目前,“小家”對成功申請的家庭實行免費入住,每個家庭也可以以捐款捐物的形式為小家略盡綿力,讓這份愛繼續傳遞下去。

李可兒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到2022年春節前,雨晴的維持治療應該也暫告一段落,如果恢複情況良好的話,他們一家則計劃搬離‘小家’将房間騰給更需要的家庭。

“我們現在經濟條件不允許,隻能用這種方式去幫助更多孩子,将來隻要‘小家’有需要,我們願意以任何形式來報答和感謝‘小家’。” 李可兒說。

10年接待6000個重病患兒家庭,助醫“小家”:黑暗中點亮一束溫暖微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