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龍老師,八歲半的男孩幹什麼事情都很拖拉,越催他越慢,怎麼辦?”一天早上,我剛打開電腦,一位媽媽就通過微信給我發來了消息。

我立即回道:“對于八歲半的孩子來說,他已經能夠迅速完成一件經常完成的事。如果做什麼事情都很慢,家長需要反思,家長做事是不是也慢?在孩子做事時是不是經常指責打擊孩子?”

“我們一家人做事都很快的,就他喜歡磨蹭!我就想不明白,我怎麼生了這麼一個兒子?”

“你是不是經常跟孩子說這樣的話?”我一下子找到了症結之所在。一個經常被打擊的孩子是在用拖拉來進行無聲的反抗。這也許并不是他的主觀意願,而是他潛意識中的兩個自己互相較勁,一個自己迫切地想向世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的孩子,另一個每次受到家長的打擊時,又像洩了氣的皮球,自信心喪失,常常唉聲歎氣,自怨自艾:‘就這樣吧,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得不到他們的一句好。’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當自怨自艾的自己戰勝迫切想向世人證明的自己時,自信心的喪失導緻行動力大大降低,結果就成了“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無論家長說什麼,他們都“習慣性遲鈍”。是以,可以總結為“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這好像成了我的口頭禅!”

“你父母是不是也經常打擊你?”

“是!我小時候不會做家務,我媽就經常說我‘這麼點事都做不好,長大了有什麼用,看哪個男人要你’。每次考不好時,我爸都說‘考這麼點分,還想考大學,都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崩潰。”

“那你兒子聽到你那句話是不是也會崩潰?男人天性需要被尊重、被欣賞、被鼓勵,你那一句話就否定了他的所有優點。他還沒到明目張膽地跟你反抗的年齡,隻能采用這種“習慣性遲鈍”的拖拉方式來進行無聲的反抗。”

“那我現在怎麼辦?”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像刻印一樣,深深地刻在了我們腦子裡,當我們教育孩子時,無意識中就沿用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許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以,我們自己要先覺醒,摒棄掉這種打擊式教育。其次,要看到孩子為克服困難而付出的努力,要看到孩子的進步。當孩子某一次提升了做事的速度,及時表揚他的進步。如果做的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媽媽可以悄悄提供一點幫助,樹立做事的信心比做事的結果更重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少一些打擊。”我一口氣回複道。

這就是中國父母一貫采用的教育方法“打擊式教育”,美其名曰“激将法”,通過不斷否定孩子、跟孩子談條件,甚至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跟别人家孩子的優點來比較,企圖讓孩子在打擊中成長,企圖激發孩子知恥而後勇的決心。

其實,打擊就是打擊,并不存在教育,這不過是中國父母“棍棒下出孝子”的延伸。經常被打擊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強烈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産生自卑、低自尊心理,導緻做什麼事都沒信心,是以,當父母讓他們去做某件事時,他就像沒聽見一樣,或者一拖再拖,半天沒反應,态度十分消極。

父母看到男孩這樣的行事态度,往往氣不打一處來,是以經常說的一句就是“這麼點事都做不好,長大了有什麼用”。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很多男孩在這句話中,慢慢喪失了自我能動性,喪失了自我價值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男人,自己都将自己定位成了“窩囊廢”、“爛泥扶不上牆”,而自暴自棄。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往往決定了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當父母認為他無能,他便覺得自己無能;當父母認為他是一個勇敢的男子漢時,他便覺得自己英勇無比。

當然還有一些男孩迫切地想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追求成功,不是發自内心地去實作自己的價值,隻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這樣的人往往在自卑與自負中搖擺不定,即使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人生也是為别人而活。

《男人需要尊重,女人需要愛》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則調查:在“全世界沒人愛你”或“沒人尊重你”裡選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男人選了前者。可見,需要尊重是男人的天性,作為媽媽,我們要學會欣賞男孩,我們的贊美和鼓勵不但能激發他們的信心和鬥志,還是他長成男子漢的基石。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信心是成功的保證,媽媽要學會用放大鏡看男孩的優點,用縮小鏡看男孩的缺點,把尊重、欣賞、贊美、支援送給男孩,我相信每一個男孩都能自信滿滿、鬥志昂揚地面對新的一天。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做什麼事都拖拉——“打擊式教育”讓男孩“習慣性遲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