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西西下班回來,打開門的一瞬間就感受到了家裡的不對勁,換好拖鞋後走向卧室,美好的心情瞬間被滿地破碎的化妝品給打亂了,自己最愛的口紅和粉底液無一幸免,怒氣已然達到頂點。
她深吸一口氣,将視線一轉望向正跪坐在地毯上的娃兒,立馬質問孩子:“你的破壞力還能再強一點嗎?”

話說,這種體驗她已經不止經曆一次了,西西覺得自己再不教訓下熊孩子,以後她肯定會犯更大錯事。正當她準備動手的時候,剛到家的丈夫就趕緊制止了她,丈夫說“你怎麼就認定是寶寶幹的?證據呢?”。
西西被他的一句話給問倒了,自诩為新時代的辣媽,不是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就治小孩罪的人。
剛剛沖上頂峰的怒火逐漸息怒,平複好心情後,來到娃面前,和顔悅色且語氣溫柔地問自家小寶貝:“崽崽,媽媽的化妝品是誰摔碎的啊?告訴媽媽,有獎勵哦。”娃兒低着頭對着手指說:“是大白,我和它玩捉迷藏的時候,它不小心就打碎啦!”
看完《瑪莎和熊》後,帶來的親子教育警示
理清楚前因後果後,西西懲罰了阿拉斯加大白,也叮囑了小寶貝以後玩捉迷藏不能去卧室,雖然西西很心痛那些化妝品,但更多的卻是心有餘悸,幸虧丈夫制止了自己,不然肯定會傷了娃的心。
這讓西西想起上次陪寶寶看的那部叫做《瑪莎與熊》的卡通片,其中《奇怪的腳印》一集裡就有類似的親子教育警示:千萬不要小看孩子的感覺能力。
這集的大緻劇情講述的是小主人公瑪莎堅持認為,那留下的腳印是小兔子的,但大家都不相信,還好最後證明小瑪莎說的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家長們總是容易被眼睛看到的現象所影響。他們自認為嘗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要多,是以仗着年長就盲目自信,卻忽略了視覺之外的很多資訊。
比如距離、比如氣味、比如直覺等等。千萬不要小看孩子,他們的感覺能力非常強。
而且對事物往往有着更加細緻的觀察能力,是以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時遇到事情,不要武斷地以大人的角度和觀點去下結論。
簡而言之便是,咱們要秉持客觀、中立的态度,不持絕對化的論述。這一點也要教育給孩子,有利于培養完善他們的性格發育,請信任孩子的感覺覺能力,如此才能更加有助于孩子順利成長。
那麼,在哪些事情上父母容易誤解孩子呢?
父母總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實際上随着孩子的長大,他們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在性格的成長上,并不隻有一面。是以父母們千萬别自以為是,更别用想當然的思維去誤解他們。
在孩子學習上誤解他們
好友的兒子正在讀國中,具有嚴重偏科的現象,好友覺得兒子早戀,一心二用,導緻學習成績下降。
正值青春期的國中學有種奇怪偏執,不願意解釋,不願意吐露内心的想法,無論父母怎麼責罵和誤會,他都不解釋,直到孩子爺爺看不下去,不希望好友和兒子的關系越變越僵。
于是親自出馬,和孫兒推心置腹地聊了好幾個小時,這才弄清楚緣由。
原來是重點班壓力大,又面臨國中升高中的關鍵時期,孩子心緒不穩,一次沒考好就落下了疙瘩。年紀不大的小孩很難掌控自己的思想,一不小心就容易鑽進死胡同,再加上沒考好的科目,越來越學不進去的死循環,導緻成績大幅度下滑,進而拒絕與父母溝通。
而作為父母的立場,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切忌去傷害孩子的心。是以在面對孩子的學習和成績時,不妨給予鼓勵和肯定。
另外,親子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應該盡量避免彼此可能會摩擦起的誤會。
在孩子花錢上誤解他們
閨蜜下班後帶孩子去逛超市,買完清單上的東西後正準備結賬回家,結果孩子不知道從哪裡掏出一袋零食,死活不肯放下。
閨蜜覺得孩子吃多了零食對牙齒有傷害,怎麼都不同意買,但在孩子各種撒潑耍賴、滿地打滾的攻勢之下,最終選擇了妥協。
像類似的經曆,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面對孩子的撒嬌賣萌,總是安慰自己孩子還小,還不懂事,等他再長大點兒,自然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孩子的欲望會随着父母一次又一次地退讓和妥協而變得越來越膨脹。
可能父母會覺得不至于把事情想得太嚴重,買零食和買玩具隻不過是所有孩子都喜歡的,實在不必太過苛刻。
可是,你們沒有認識到,如果孩子的欲望大到自己滿足不了呢?已經習慣索取就能得到的孩子們,也會不擇手段去達到目的。普通人所擁有的财富有限,而人内心的欲望則是無限的,有限的财富哪裡能滿足無限的欲望。是以,父母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告誡他們,做人不能貪心,要學會滿足。
孩子熱衷遊戲的另外一種原因
百分之六十的男孩子都熱衷于玩遊戲,對遊戲有着天然的喜歡,是以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它上面。然而父母最看不慣孩子玩遊戲,生怕他們沉溺于網遊中,從此耽誤學業,變成一個廢柴。
其實,父母不妨轉變下觀念,把遊戲僅僅當作是孩子生活中的一種調劑。就像看電影,旅行,唱歌等興趣愛好一樣,在閑暇時光可以用來放松心情。隻需要安排好遊戲的時間,隻要孩子們安心上學就好了。
是以,不要輕易在孩子身上貼上标簽。
現在這個時代,不管是娛樂圈的藝人,還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總戴着面具行走在世界上。所謂“人設”都是被逼無奈的,因為周圍的人會給彼此貼上标簽。
這是一種怪圈,而我們每個人都不由自主地走進了這個怪圈裡去了。有次,母親做了一道紅燒肉。因為油放得太多,正在減肥的我一口都沒吃。
一個月後,我們去外婆家做客,外公也準備做紅燒肉給我吃,結果被母親攔住了。母親說“不要麻煩了,她嫌紅燒肉太膩。因為一句簡單的話,家裡從此再沒有出現過紅燒肉了。
語言的力量不亞于文字,特别是當父母給小孩子貼上某種“不”的負向标簽時,那些還未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會特别容易接受,并且很有可能就會按照父母所貼的标簽去尋找歸屬感,這是非常不正确的。
如果一次心情不好就不願意與母親介紹的陌生人打招呼,然後母親就會跟人解釋“這孩子怕羞,不愛跟人講話”,于是孩子很可能從此腼腆終生了。希望各位家長要明白,每個被父母貼上标簽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大象。
作為父母,要弄清楚自家孩子的本性
有人說過孩子是一張白紙,需要父母用心用腦去描繪。但某位學前教育的教授卻不認同,并且還持有強烈的反對。
教授認為我們沒有權利将孩子當成一張需要大人去描繪的白紙,不能因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的,就随意去掌控他們的人生。
當胎兒從母體中脫離出來後,便是個獨立存在的人。人生來平等,孩子同樣應該得到父母最基本的尊重。
對孩子的尊重,是要父母以一個更加平等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作為父母要弄清楚自家孩子的需求。
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呢?
如何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其實隻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就可以看出來。在孩子上中學之前,父母有大把的時間去陪伴他們。
隻要有心,用耐心就能得知孩子的品性和喜好,建議大夥在以下幾點中,擷取到孩子真正的心理行為。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一個動機。人的根本動機約等于他的需求,畢竟人活一世哪能無欲無求呢?生活在世間的俗人大都渴望愛,其中包括接納、贊美、尊重、了解、肯定等等。
是以,究其孩子的犯錯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根本目的。它或許是利益驅使,是生理需求,也可能是情感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就不必過多苛責孩子啦。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衣食無憂,充滿溫暖的大家庭裡,那麼他們内心就會很平靜充實,不會惹出什麼大麻煩。
前面也說到,父母不要總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去對待孩子,希望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陪伴孩子,做一個讓孩子敬重的父母,别動不動發脾氣。長期以往下去,孩子就會非常抗拒與父母進行溝通。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