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種怪象,有的人平時能力很強,學習也很好,但是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鍊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考試焦慮。這往往會在一些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孩子身上發生。
應對考試,我們或多或少會出現緊張焦慮,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偏偏有的同學,平時學習成績都很好,知識點也都掌握了,但是臨考時卻無法自控的重複發生各種意外,導緻最後考砸。
我的一位表哥,學習特别好,是典型的學霸,班裡穩穩當當的前三名。但是每次類似期末考試這種級别以上的考試,他都會流鼻血。最痛苦的是他考大學的時候直接翻車,大家都覺得他是重點大學的料,結果他聯考的數學分數,是他念高中以來的第一次不及格。
我聽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父母對别人說:“孩子就是緊張,沒辦法。”以前,我也以為是他太想考好而導緻了自己的緊張。後來我才明白,這是父母無意識的催眠。緊張,不過是孩子認同了父母的潛意識願望。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說,重要的焦慮多源自關系。我們有時候覺得,孩子考試很焦慮壓力大,是因為他在意考試的成績。其實,是孩子對自己和父母的關系産生了焦慮,他們擔心的,是得不到父母的認同。
一方面,是擔心成績不好,讓父母不高興,是以産生了焦慮。
另一方面,則是孩子捕捉到了父母内心的分離焦慮。父母在潛意識裡,擔心子女成績太好會遠走高飛。當孩子可以遠走高飛的時候,父母就不得不面對要與孩子逐漸分離的現實。是以,沒有處理好自身焦慮的父母,會把内在的沖突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一邊希望孩子成功,一邊又通過各種無意識的行為,限制孩子走向成功。
把孩子與别人家孩子進行對比,是常見的父母無意識行為表現之一。
經典的台詞是:“别人都能行,為什麼你就做不了。”考了99分,還有一百分;拿了一百分,還有年級排名;終于孩子拿到年級第一,還有不要驕傲。總之,就是要孩子知道,你始終不夠優秀。
意識層面上,我們會說為了不讓孩子驕傲。但孩子接收到的資訊會覺得,自己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沒有别人家的孩子優秀,孩子會是以缺少安全感。正如我們買東西都要貨比三家,進行比較就意味着,不夠好的東西我們是不會要的。被比較的孩子,内心就會有種随時被父母抛棄的恐懼。
比較孩子的同時,往往還會伴随着否定。
聽過一個故事。念國小的兒子把數學試卷交給爸爸,爸爸一看分數很開心,兒子考了98分。接着,爸爸又問兒子:“班上最高分的考了多少分?”兒子說:“這次考試不難,班上有好幾個同學都是拿滿分的。”爸爸說:“那你還好意思給我看試卷,這道題這麼簡單怎麼都錯了。我不是叫你平時做題要認真...。”孩子慢慢的低下了頭。
類似這樣的情景,不僅否定孩子當下的感受,還直接否定了孩子學習的能力。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口頭禅:“你不努力學習,以後就去要飯。”這會導緻孩子總是處在一種恐懼、焦灼的狀态中去學習。哪天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就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一下沒扛過來的話就抑郁了,或者就尋短見了。
試問帶着這樣的狀态去學習,學習效果又如何能發揮得好呢?哪怕這個孩子很有天資,學習也很努力,但是他會覺得自己始終處于一種不夠好的狀态。即使他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他也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因為成績對于他來說,隻不過是一劑緩解焦慮的苦藥。
長期被比較和否定,會讓孩子産生一種存在性焦慮。哪怕是取得了世俗的成就,都不能真正的愉悅自己,他需要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不然,自己的存在就好像沒有意義。成功,反而成了他們的無間地獄。
然而,更多的孩子,可能連證明自己的動力都沒有了。
因為擔心孩子出現錯誤的選擇,有的父母從來都不給孩子有選擇的權利,甚至是代替孩子做選擇。比如,看什麼書,能和什麼同學接觸,甚至想買什麼衣服、穿什麼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審美标準。
當孩子别無選擇的時候,他會是以失去鍛煉自主的能力,失去學習判斷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會容易形成沒有主見、猶豫不決的性格,這也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自卑。從這個角度來看,父母已經把孩子牢牢的拴在了身邊,孩子不能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父母也就不用面對與孩子分離的那份焦慮了。
對孩子抱怨,則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一種隐秘方式。比較典型的表現有:家庭中父母的某一方缺位,另一方緊抓孩子不放,對孩子訴苦,抱怨自己生活的種種。有的父母還會通過放棄自己的生活、工作、愛好,對孩子表現出自我犧牲。這些,都會讓孩子産生内疚感。
最後,導緻孩子變成了“小大人”,成為了父母的情緒照料者,承擔了本不該屬于自己承擔的東西。于是,每當孩子想要成長,想要自主選擇和嘗試的時候,父母就會通過給自己制造痛苦,對孩子實施情感暴力,讓孩子内疚,讓孩子自動放棄自己的選擇,順應父母的安排。
有位母親對女兒常說的一句話:“随便你,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問我了。”這句話背後隐藏的意思就是“你最好不要那樣做。”
每次媽媽說這句話的時候,女兒隻好老老實實的按媽媽的意思做。因為如果不按媽媽說的來做的話,媽媽就會很痛苦,媽媽的痛苦似乎在說:我的痛苦都是你造成的,我為了你承受了這麼多痛苦,你不能再給我添麻煩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不知該如何是好。即使孩子再有能力,再有天賦,他也不敢讓自己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寬、走得更遠。
萬病源于未分化。
父母的邊界不清,孩子的人格就成長不了。當孩子無論怎麼做,都不會被認同的時候,孩子就沒有動力去取得成功了。或者是,當他想取得成功的時候,也會無意識地給自己使絆子。
有位同學分享了他的故事。
他放假在家玩手機的時候,爸爸對他說:“你怎麼又玩手機呢?”當他在家看書的時候,爸爸又對他說:“你還知道要看書啊!”周末待在家裡的時候,爸爸對他說:“整天都悶在家裡。”當他要出門的時候,爸爸又對他說:“一天到晚就知道出去。”他覺得自己在家裡,就沒有一件事是被肯定的。
有段時間他發奮學習,在某次模拟考試考了班級第一。他拿着成績單回家給爸爸看,結果爸爸輕輕的說了一句:“你走了什麼狗屎運?!”此後,他在各種考試中,心裡就總有兩個聲音在打架。一個聲音說:要努力考個好成績,證明給爸爸看;一個聲音說:算了,反正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是以,孩子一到考試的時候,他的内心就開始沖突打架,當他想考出好成績、當他想取得成功的時候,他就開始掉鍊子。而且,一旦成功了,這還是父母的功勞,都是在父母的鞭策下才取得的成績,跟自己的努力沒有關系。
如果一個人處于這種狀态下,他可能是不敢成功的。因為此時的成功,就是“被成功”。越是成功,就越是失去了自己。孩子可能會為了找到自我,而出現自毀和自傷。
即使是這個孩子靠着天賦和努力,沖破了層層障礙,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他在人格層面的憂傷和無力,讓他不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也無法體會到生命的美妙。因為他的成功,不過是用僅有一次的生命,去成全了他人。
為人父母者,都想望子成龍。
為了這個目标,父母竭盡全力。可悲的是,我們不得其道,越走越遠。究其原因,既有對孩子成長的不了解,也有對自身焦慮的未覺察。
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敢成功呢?
我的新書《什麼樣的孩子敢成功》,由清華大學出版,曾奇峰老師作序推薦。希望這本書的内容,對你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能有所幫助。因為孩子在每個不同的年齡段,心理發育的内容是不同的,我們要給孩子提供的環境也是不一樣的。同時,也希望能夠為你對自我的覺察帶來一些啟發。了解自己内心的沖突,減少對孩子的羁絆,讓自己做一個輕松的父母,讓孩子能夠綻放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