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師不是謀生手段,和科研一樣,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這節院士講的黨課,很走心

作者:文彙網
“教師不是謀生手段,和科研一樣,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這節院士講的黨課,很走心

“作為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共産黨員,我們已經十分幸福,沒有生命之憂、沒有饑餓之苦,那我們能為國家做什麼””“我國的科學技術已經從追求‘從1到100’這個階段,走到了追求‘從0到1’的原始創新階段 ”……

12月16日下午,以“心懷‘國之大者’,築夢科教興國”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傑做題為《黨史中的科學精神》的講座,和師生們分享自己學習全會精神的體會,暢談他眼中的科學精神,以及身為一名黨員科研工作者、一名黨員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這堂講座,也是一次特殊的黨課。李傑娓娓道來,不少師生深受震撼。李傑的信仰,也在無形中感染着現場每一位聽衆。

科研報國,院士的赤子之心

“科學家首先要愛國,要以追求人民幸福、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在同濟任教春秋三十載,李傑桃李滿天下。不同時期在同濟求學的學生,談到李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位學者身上散發的赤誠的報國之心。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建兵教授就是李傑的學生之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6月,在陳建兵即将出國深造前夕,他與李傑一同到北京出差。

休息期間,李傑帶着陳建兵一同前往天安門廣場。傍晚時分,漫步在廣場上,師生兩人一言未發。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時,李傑向着紀念碑鞠躬三次。這一幕夕陽下的側影,讓陳建兵感動不已。“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吧,在很多時候,老師對學生的教誨,甚至無需語言。從那一刻起,我便決心定要學有所成,報效國家。”

在這次分享學習體會時,李傑也談到,他出差去北京,隻要有時間,都會特意去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或許和“50後”這代人的成長經曆有關,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愛國刻在了骨子裡。每次走到安靜祥和的天安門廣場上,看着如今的繁華盛世,李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今年是建黨百年,正如很多90後、00後年輕人在看了重大革命曆史題材劇《覺醒年代》後,因一句“《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而破防一樣,對李傑這代學者來說,他們的内心也經常有這樣的叩問與回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心懷“國之大者”,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矢志原始創新、科教報國興國,正是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

“教師不是謀生手段,和科研一樣,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這節院士講的黨課,很走心

科學永遠隻有0-1的創新

“什麼叫科學?就是敢為天下先!”李傑的話擲地有聲:科學永遠隻有0到1的創新。一項研究工作有沒有價值,首先要看它有沒有真正的科學創新。

那麼,該如何做創新型的研究?李傑認為,培養科學精神很重要,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他不由和學生們講起了自己的一段求學往事。在他博士期間,每次見導師,導師隻有一句話—— “New idea(新問題)在哪兒?”這段經曆深刻影響了李傑的科研。“後來我自己做研究,就是問這一條:是不是真正創新的東西。”在他看來,所謂創新,就是開風氣之先。

科研工作者,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如果能得風氣之先,你要跟别人比快。如果能夠開風氣之先,你要反複拷問你自己,基本概念站住站不住?”是以做科研也需要沉得住氣,要有甘坐“冷闆凳”的定力。

總結自己的科研經曆,李傑說,就是“不懈追求,長期積累,偶然得知。”他介紹,自己在做抗風研究時,自己總是在散步時觀察跑道,終于有一天靈感迸發,并提出了相位演化零點時間概念。

在同濟任教多年,李傑的學生裡,陸續走出了70後、80後、90後,以及在校的00後大學生。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問題意識。”他寄語今天的青年學子,不僅要有紮實的科學基礎、專業基礎,也要有過硬的人文基礎,既要關注現實問題,更要學會反思和提問。

“教師不是謀生手段,和科研一樣,是值得奮鬥一生的事業!”這節院士講的黨課,很走心

做老師,最重要就是愛學生

在學生口中,李傑亦師亦父,是當之無愧的好老師。而在李傑看來,他隻是做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教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愛學生。如果一個老師不愛學生,隻想自己,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名好老師。”在講座中,面對師生的提問,李傑全程站着回答。

多年前,李傑的一名畢業生在擔任兩年博導後曾向他大吐苦水:“帶博士太難了!”李傑聽聞反問道:“你關心的究竟是你的三年還是學生的三十年?”李傑一針見血地指出,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是天才,但是如果老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發掘學生身上的有點與不足,愛護他、關心他,那麼學生一定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這一番發言,引得台下陣陣掌聲。

事實上,李傑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作為教師,他始終心系學生成長。在李傑的書櫃中,整齊疊放着一個個檔案盒,這是他為每一個學生建立的學術檔案。裡面不僅有他親筆修改過的學生畢業論文手稿,還有記錄他每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探讨學術問題的一份份手寫紀要。在李傑看來,“做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你的學生超過你”。

迄今為止,李傑指導的67名博士畢業生中,多數已成為這一領域的中堅力量。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不少學生走上講台,接過育人的指揮棒,其中已有12人晉升正教授,2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任曉丹告訴記者,李傑不僅在科研指導中“摳細節”,更是在他留校前夕反複叮囑:“教師不是謀生的手段,它和科研一樣,是值得為此奮鬥一生的事業。”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圖檔:本報記者 袁婧/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