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民快評|“熊孩子”與“博物館”,家長要擔起責任

“雙減”政策落地以來,孩子們的周末不再在教育訓練班間奔波,家長們帶着孩子走進戶外、走進場館,吸納課堂之外的知識,滬上多處博物館也遊人如織。這樣的景象自然讓人高興。然而,在不設年齡限制的展覽、博物館裡,“熊孩子”們的行為讓周邊觀衆皺起眉頭。近年來,因為孩子不當的行為破壞展品的新聞也屢見不鮮。“熊孩子”和“博物館”似乎成了對立面,人們直呼參觀的文明禮儀還得從小抓起,呼籲設定“參觀年齡限制”的聲音也時有耳聞。

新民快評|“熊孩子”與“博物館”,家長要擔起責任

圖說:學生們在參觀玻璃博物館。孫中欽 攝

“熊孩子”真得靠禁嗎?在我看來,其實不然。去年,上海玻璃博物館的永久藏品玻璃城堡,被兩位翻越展區圍欄的小觀衆在追逐中撞到,城堡展品的塔尖倒塌、破碎,其餘部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錯位、破損。時隔一年,這件受損的玻璃展品,繼續以破損的形象展出,警醒着人們觀展禮儀。

與此同時,博物館還針對兒童推出了“參觀禮儀工坊”。近幾年來,随着公衆文化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感受曆史與藝術的魅力。博物館作為集納一個國家曆史、文化的載體,承載着重要的教育職能。“熊孩子”與“博物館”之間,尋求引導兒童進入博物館文明參觀的疏導之策才是關鍵。

另一方面,文明觀展的教育不應僅僅針對孩子。在網上,一段自然博物館裡的視訊流傳廣泛:一個孩子在有家長看管的情況下,公然攀爬入不能觸摸的展示區内嬉鬧,而一旁的家長不僅不阻止,還一邊笑一邊讓孩子擺造型拍照。

上周,重訪玻璃博物館,我也親眼見到一位母親,對破碎的玻璃城堡前“不要翻越護欄”的告示視而不見,非得帶着孩子跨越護欄湊近了觀看。

孩子不是潛藏的破壞者,“熊孩子”也不該是貼在他們身上的“标簽”,其實通過正确引導,他們也可以成為博物館的守護者,這其中,除了館方和社會,家長也應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不僅要以身作則文明觀展 ,也要身體力行引導、督促、限制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博物館裡找到合适的安放之處。

馬丹/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