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林大教授讓“洋”莓果在中國安家

作者:光明網

“根據目前的氣象預測,今年大機率是個寒冬,要提早給這些‘寶貝兒’做好越冬防寒措施。”日前,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維林和團隊正在藍莓黑莓種質資源圃熱火朝天地忙碌着。他口中的“寶貝兒”正是基地裡一株株正在茁壯生長的藍莓和黑莓。

别看它們現在很常見,但這些小小的莓果卻是實實在在的“舶來品”。從最初的國外引種,邊研究邊謹慎推廣,到如今合計年産量超過50萬噸的世界主要生産國之一,為了讓“洋”莓果紮根中國大地,背後是李維林團隊30餘年的心血。

藍莓和黑莓是分屬杜鵑花科越橘屬和薔薇科懸鈎子屬的漿果類樹種,因其獨特的風味和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而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譽,并長期在歐美占有一定的市場。

20世紀80年代起,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從國外引種了優良的藍莓和黑莓品種。“那時候我們的研究剛起步,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要讓老百姓了解并接受它們,給‘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腳的‘家’。”李維林介紹,藍莓喜酸,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通過實地調研,課題組選擇率先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崗地進行試種和區域性試驗。

落腳地找好了,接下來便要确定合适的栽培品種,不同品種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是不一樣的。經過20多年的試種與區域試驗和生産性試驗,團隊陸續篩選出粉藍、園藍、燦爛等7個兔眼藍莓品種,奧尼爾、薄霧、萊克西等3個高叢藍莓品種在江蘇丘陵等地推廣。近年來,李維林團隊又從最新引進的品種中篩選出了兩個表現突出的優良品種“錢德勒”和“貝姬藍”。

随着人們對藍莓、黑莓認識的不斷加深,“洋果子”逐漸落戶安家,并且正在由“小果子”變成“大産業”。得益于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藍莓黑莓在丘陵山地、荒山荒坡種植也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一年開花,二年挂果,三年豐産,最高時一畝地一年可以達到七八萬元的收入,很受當地農民青睐。作為營養保健型珍稀特色果品,藍莓、黑莓越來越為國内廣大消費者所青睐。其果實中花青素、鞣花酸、生育酚(維生素E)等多酚類物質含量豐富、功效突出。“後期這個市場的上升空間還是很大的。”李維林說。

目前在市面上,除了食用鮮果之外,對相應深加工産品的需求也在進一步擴大。要想進一步帶動這個産業的發展,形成助力百姓緻富、鄉村振興的大産業,必須要開展商品性産品化技術開發,研制功能性高附加值深加工産品,才能促進農産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助推産業提質增效和高品質發展。

2017年,李維林從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調入南京林業大學工作。目前,他是江蘇省現代農業特色果樹産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正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為了實作這一想法,他充分利用學校“雙一流”高校建設優勢,進一步整合團隊資源,着眼藍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術和産品化技術,助力企業開發高附加值深加工産品。

“以往藍莓和黑莓在加工正常産品果汁、果酒、果醋等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果渣,約為原料的20%—30%。”李維林說,“很多時候就是随意棄置或簡單處理用做肥料,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經過團隊的前期研究,藍莓、黑莓加工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幾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種子中。

“現在我們緻力于從藍莓、黑莓加工果渣中提制食用色素、高純度花青素及種子油、天然維生素E技術,不但可以變廢為寶,使藍莓、黑莓實作最大資源化利用,而且可以減少甚至消除果渣棄置導緻的環境污染,既保生态又富口袋。”

作為一名林業科研工作者,李維林說自己始終對土地和那些以土地為生的人們有着天然的親近。“一棵藍莓樹種下去,收益是三十年到五十年,這是個一次性投入、長期收益的項目。”為了讓這片“長期收益”的緻富林深深紮根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李維林帶領團隊仍然在攻關産種供銷全産業鍊上的各個細節,在做好産業技術支撐的同時補齊短闆。“不僅要讓 ‘洋果子’在中國安家,還要讓它們成為助力中國老百姓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來源: 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