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頭硬尾鴨“安家”記

作者:天山網

 天山網記者 張婷

  冬季的烏倫古湖天高雲淡,白雪掩映下的濕地公園裡,不時有小鳥在樹梢休憩,引來攝影愛好者駐足拍照。

  “兩個月前,最後一批白頭硬尾鴨遷徙而去,我們已經連續多年在這裡觀測到白頭硬尾鴨及其幼鳥,說明它們已經在這裡安家落戶。去年春天,觀測到的數量達到160多隻。”12月12日,新疆觀鳥愛好者苟軍說。

  探尋足迹

  回顧多年觀鳥曆程,苟軍發現,以前觀鳥是追求鳥種的積累,越稀罕越好,随着時間的推移,玩下去的難度越來越大。能不能集中衆多觀鳥愛好者的力量,在看好身邊的鳥的同時,也為保護新疆的鳥類做點貢獻?

  有了初步思路後,這些觀鳥愛好者們決定把身邊的鳥類種類和數量情況摸清楚,彙在一起形成一幅新疆鳥類狀況“地圖”,為觀鳥活動的開展和普及提供指導資訊,為政府的生态決策提供鳥類方面的支援資料。

  白頭硬尾鴨,就被列入觀測之中。

  2020年4月3日,苟軍和十幾名新疆觀鳥愛好者同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巡護隊一起在濕地開展本年度“任鳥飛”項目的第一次鳥類調查,調查的重點目标就是白頭硬尾鴨。

  這時正值烏倫古湖候鳥遷徙歸來之際,湖濱大道兩側的小湖水面上已經遷來的大量各種水鳥在覓食,空中也飛舞着各種鷗類,場面甚是嘈雜繁忙。調查隊員們正在水邊通過單筒望遠鏡觀察記錄着水面的鳥兒,突然,空中傳來一陣鳥類叢集飛行帶來的哨聲,一大群野鴨從天而降落到了大家的視野裡,天空頓時甯靜了。

  苟軍通過望遠鏡看到了一片密集的藍嘴巴,這是白頭硬尾鴨雄鳥最典型的特征,它們因白色的頭和常常翹起的尾巴而得名。反複計數核對後,共有114隻!

  “這是白頭硬尾鴨目前在中國觀測到的最大種群記錄!我們幸運地目睹了白頭硬尾鴨從西亞的越冬地回到烏倫古湖的壯觀場景。”苟軍介紹,白頭硬尾鴨屬于雁形目鴨科鳥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國際瀕危物種,在全球的數量約有7000隻至13100隻,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俄羅斯、土耳其、伊朗、蒙古等國,在中國僅在新疆有繁殖,以往每年數量僅有數十隻,已于2021年更新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白頭硬尾鴨“安家”記

白頭硬尾鴨在水中嬉戲。鄧雲俊 攝

  早在2007年6月,觀鳥愛好者張耀東就在烏魯木齊市九家灣水庫首次觀察到了3隻白頭硬尾鴨,随後鳥類愛好者們又在西山白湖(現名白鳥湖)以及奎屯郊區的濕地發現了少量處在繁殖期的小種群。這是中國境内首次發現繁殖種群。

  随後的十餘年裡,為摸清新疆白頭硬尾鴨的種群數量,苟軍等鳥類愛好者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的鳥類專家馬鳴老師一起,走遍了天山南北做調查工作,終于基本摸清了它們在新疆的分布情況。白頭硬尾鴨僅在烏魯木齊、奎屯郊區的濕地以及阿勒泰的少數幾個地點有少量繁殖,遷徙期和冬季在南北疆的各濕地有零星記錄。

  在調查中,他們發現,白頭硬尾鴨對它生活的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喜歡選擇受幹擾小,長有茂密蘆葦的湖泊濕地繁衍生息,這些年在生态環境良好的阿勒泰地區維持着健康的繁殖種群。

  “要想保護好白頭硬尾鴨,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它們的栖息環境。”苟軍說,現在,随着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對生态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廣大各族群衆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鳥類愛好者等社會力量開展的保護行動越來越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新疆白頭硬尾鴨的保護工作會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相守結緣

  36歲的阿依木拉提·達吾列提别克是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一名管護員。工作6年來,他幾乎走遍了濕地公園的各個角落。從分不清楚大雁和野鴨的差別,到對各種鳥類的個體特點、生活習性、栖息地了如指掌,成為濕地小有名氣的“鳥類專家”。如今,單憑看鳥的毛色,他就能叫出130多種鳥類的名字;單聽鳥叫,他就能辨識出50多種鳥類。

  說起和白頭硬尾鴨的故事,阿依木拉提興奮地打開了話匣子。

  “2019年4月初,在巡護過程中,我在淺水域的蘆葦蕩裡發現了有一種長着亮藍色嘴殼的鳥,很獨特。我立馬拿起手機和鳥圖冊查資料,得知這就是‘唐老鴨’的原型——白頭硬尾鴨,而且是瀕危動物,從那天起我每天都關注它們的一舉一動。”阿依木拉提說。

  2019年6月的一個早晨,阿依木拉提在濕地巡護時,一陣“呱呱呱”的叫聲引起了他的注意——扒開身邊的蘆葦蕩,他發現是兩隻白頭硬尾鴨帶着四隻小雛鳥。說起3年前的這次發現,阿依木拉提的眼裡泛出柔光:“特别激動,全球瀕危物種居然在這裡繁殖了。”

  轉眼半年過去了,雛鳥們慢慢長大,阿依木拉提看着它們跟着“媽媽”一起覓食、學遊泳、學起飛,這個觀察過程一直持續到9月底它們遷徙。“當時帶着不舍,我和它們揮手告别。”

  從此,阿依木拉提和白頭硬尾鴨結下了特殊的情誼,每年春季,他會在濕地公園等候着這些“朋友”,到了秋天,目送它們離去。

  “其實動物和人一樣充滿靈性,通過和這些白頭硬尾鴨相處,我發現隻要在安全距離裡,它們也會在我們眼前遊來遊去,這時,我會當起它們的攝像師,而它們也會擺出各種造型配合我。”阿依木拉提笑着說。

  近年來,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保護鳥類采取了多種措施。公園管理局成立了一支由18名管護員組成的巡護隊,還建了8個管護站,以更好地保護這片鳥類樂園。

  “通過每年的監測和保護,我們發現烏倫古湖的生态環境越來越好,水越來越清,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作為一名管護員我很自豪,我對它們所做的一切沒白費。今後我要不斷提高自己鳥類方面的知識,為保護鳥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阿依木拉提說。

  保護之路

  “愛鳥是以拍鳥,拍鳥更要保護鳥。”采訪過程中,這是鄧雲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鄧雲俊是阿勒泰地區一名攝影愛好者,在他的家裡,擺放着各種各樣的鳥類照片。

  “你看,這是我在烏倫古湖拍攝到的。”隻見照片中,一對白頭硬尾鴨帶着幼崽在湖水裡覓食、遛彎兒,很是悠閑自在。“全球瀕危物種白頭硬尾鴨在烏倫古湖濕地成功繁殖,是一件大事、喜事!”鄧雲俊欣喜地說。

  而拍下這一畫面的過程非常不易。鄧雲俊說,白頭硬尾鴨非常警覺,拍它是一種挑戰。在烈日下、草叢中、水塘裡站或趴幾個小時是常事。“有時一呆就是10個小時,到了夏季,被蚊子咬得渾身都是大包……”說起拍攝的經曆,鄧雲俊滔滔不絕。

  通過查閱各類資料,鄧雲俊了解了白頭硬尾鴨的生活習性和遷徙時間。令他感到興奮的,是蹲守野外的近半年時間裡,竟拍到了白頭硬尾鴨在濕地繁殖、覓食、教雛鳥遊泳、嬉戲的生動畫面。

  “這是白頭硬尾鴨媽媽帶着五隻雛鳥覓食的照片。”畫面中,隻見五個“小寶寶”正模仿着媽媽,時而在水中覓食嬉戲,時而鑽進媽媽羽翼裡,露出圓溜溜的小腦袋,有一隻幼鳥很頑皮,還爬上媽媽的背,一直不下來。

白頭硬尾鴨“安家”記

白頭硬尾鴨媽媽帶着五隻雛鳥覓食。鄧雲俊 攝

  連續觀察了兩天,鄧雲俊發現,雌白頭硬尾鴨“護崽”能力很強,一旦發現有其他野鴨或骨頂雞靠近幼鳥,鴨媽媽會立刻遊向對方,擺出随時準備開戰的陣勢。

  “雖然拍攝過程艱辛,但是我覺得能把這些圖檔展示出來,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行列,才更有意義。”這些年,鄧雲俊把拍攝的照片在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的鳥類長廊裡作為科普展出,一張張靈動的圖檔,生動诠釋着這裡的“生态之變”。

  鄧雲俊說,每當看到這些美麗的精靈在空中翺翔,在水中遊弋,看着它們在新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就會感到非常欣慰。他希望通過這些精美的鳥類照片,讓更多人喜歡、認識鳥類,進而保護鳥類和它們的生存環境。

  記者手劄丨行動起來,保護生物多樣性

  張婷

  今年,珍稀飛鳥進入烏倫古湖的新聞頻頻可見,除了大天鵝、白尾海雕、卷羽鹈鹕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火烈鳥、紅頸瓣蹼鹬等珍稀瀕危鳥類也在濕地内相繼被發現。這在充分展現生态之美、自然之美的同時,也顯示了我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卓有成效。

  新疆幅員遼闊,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态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

  近年來,新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加大生态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

  以福海縣為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福海縣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的路徑與機制,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加大生态保護和修複力度,實行野生動物保護獎懲機制、嚴格落實水域常年禁漁區、天然水域禁漁期管理制度,建設濕地管理站、鳥類救治繁育站等,濕地魚鳥數量持續增加。前不久,烏倫古湖國家濕地公園裡專門為昆蟲建了“飯店”,為鳥兒搭建了“别墅”。

  随着生态環境持續向好,目前,烏倫古湖區域内動物達101種、魚類23種,鳥類由2017年監測到的67種增加到目前的271種。

  不僅是在福海縣,G7京新高速伊吾—巴裡坤段為牧民轉場和野生動物遷徙修建了通道;在尼勒克縣218國道185路段作業中,為了保護石堆中正處“新生兒期”的粉紅椋鳥,施工機關決定暫時停工數日,等幼鳥跟着媽媽飛走後再繼續施工……一個個細節中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态保護意識和能力日益增強。

  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離不開多方形成合力。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對生态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廣大各族群衆的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鳥類愛好者等社會力量開展的保護行動越來越多。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美好生活的多樣性,人人皆有責,人人當盡責。讓我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生命,積極行動起來,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努力讓新疆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