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作者:科學信仰

1986年4月26日,由于諸多巧合與操作失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号機組反應堆發生了爆炸,造成了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洩漏事故,也就是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

在事故發生之後,前蘇聯立即使用石棺對4号機組實行了封閉停運,并組織當地居民迅速撤離,時至今日,距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已經過去了将近40年,那裡仍舊是一片人類的禁區,但動物卻早已在那裡安了家,既然動物能夠在那裡生活,為什麼人類不行呢?關于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消除一個誤會,那就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在事故發生之後并非就此沒有人了,隻是沒有普通居民而已,從業人員依舊是需要在那裡工作的。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共有4個機組,4号機組在1986年發生爆炸之後就迅速被封閉停運了,但是其餘的三個機組仍在工作。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後的第五年,也就是1991年,2号機組發生火災,因最終無法修複而被迫停運。又過了五年,1996年的時候1号機組服務期滿永久停堆,2000年的時候,最後剩下的3号機組也退役了,至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才算是徹底結束了它的使命。由此可見,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發生直至2000年,這14年的時間都需要有從業人員繼續維持核電站的運作,是以這期間切爾諾貝利一直都是有人的。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這些在切爾諾貝利工作的人員難道不怕輻射嗎?

我們無法得到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内部長期的放射性劑量資料,但根據以前測量并公布過的一些資料來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内部控制室内的放射性劑量應該長期維持在每小時20微西弗以上。一小時20微西弗,按照一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那就是160微西弗,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對于放射性人員職業照射劑量有一個建議上限值,就是連續5年平均每年不得超過20毫西弗,1毫西弗等于1000微西弗,計算一下可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從業人員如果每年工作時間超過了125天,那麼所受到的輻射劑量将會超标,很顯然,在切爾諾貝利内工作是有風險的。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顯然,切爾諾貝利内部的放射性劑量是要高于其它地方的,但為了繼續運作核電站,就必須要有人在那裡工作,至于普通群眾,當然還是遠離此地更加安全。

既然人類不适合在那裡居住,為什麼動物卻把那裡當成了樂園呢?不同的生物對于輻射的耐受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在自然界之中,抗輻射能力最差的應該就是真菌和藻類了,隻需要0.01倫琴的放射性物質照射量就可以将它們殺死,倫琴與我們剛才所說的微西弗的關系是1:10000,也就是說10000微西弗,即10毫西弗等于1倫琴,0.01倫琴即為100微西弗,由此可見将食物放置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内部,應該是不會發毛的。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說越簡單的生命形式抗輻射能力就越弱。

與哺乳動物相比,昆蟲無疑是相對比較簡單和低級的生命形式,但它們的抗輻射能力卻要顯著優于哺乳動物。一般人在接受了600倫琴的輻射量後必然會死亡,而一切抗輻射能量較強的哺乳動物,比如大白鼠對輻射的耐受力可以達到1000倫琴,但這與昆蟲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昆蟲普遍具有極強的抗輻射能力,而寄生蜂顯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研究發現,寄生蜂在接受了180000倫琴的照射之後,依舊沒有死亡,而要殺死一隻纖毛蟲更是需要高達350000倫琴。

切爾諾貝利事故過去近40年,動物早在那裡安家,為何還不能住人?

昆蟲的抗輻射能力為何如此之強呢?

其中的内在原理目前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有一點是明确的,那就是生物體内氧濃度越高,對輻射就越敏感,而昆蟲有着獨特的呼吸系統,既不是靠鰓,也不是靠肺,而是依靠遍布周身的氣門直接将氧氣送往身體的各個部位,也許正是這種獨特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昆蟲的抗輻射能力,當然,這絕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實,動物們并不知道自己的抗輻射能力有多強,甚至于根本就不知道輻射是什麼,它們之是以能夠把切爾諾貝利當成樂園,主要是因為它們并不知道那裡存在的危險,它們隻知道那裡沒有人類的幹擾,是一片安全的淨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