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林大教授让“洋”莓果在中国安家

作者:光明网

“根据目前的气象预测,今年大概率是个寒冬,要提早给这些‘宝贝儿’做好越冬防寒措施。”日前,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维林和团队正在蓝莓黑莓种质资源圃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口中的“宝贝儿”正是基地里一株株正在茁壮生长的蓝莓和黑莓。

别看它们现在很常见,但这些小小的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从最初的国外引种,边研究边谨慎推广,到如今合计年产量超过50万吨的世界主要生产国之一,为了让“洋”莓果扎根中国大地,背后是李维林团队30余年的心血。

蓝莓和黑莓是分属杜鹃花科越橘属和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树种,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享有“生命之果”的美誉,并长期在欧美占有一定的市场。

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从国外引种了优良的蓝莓和黑莓品种。“那时候我们的研究刚起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了解并接受它们,给‘洋果子’找到适宜落脚的‘家’。”李维林介绍,蓝莓喜酸,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通过实地调研,课题组选择率先在位于南京溧水的丘陵岗地进行试种和区域性试验。

落脚地找好了,接下来便要确定合适的栽培品种,不同品种的需冷量、抗寒性、耐旱性等是不一样的。经过20多年的试种与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团队陆续筛选出粉蓝、园蓝、灿烂等7个兔眼蓝莓品种,奥尼尔、薄雾、莱克西等3个高丛蓝莓品种在江苏丘陵等地推广。近年来,李维林团队又从最新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了两个表现突出的优良品种“钱德勒”和“贝姬蓝”。

随着人们对蓝莓、黑莓认识的不断加深,“洋果子”逐渐落户安家,并且正在由“小果子”变成“大产业”。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蓝莓黑莓在丘陵山地、荒山荒坡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年开花,二年挂果,三年丰产,最高时一亩地一年可以达到七八万元的收入,很受当地农民青睐。作为营养保健型珍稀特色果品,蓝莓、黑莓越来越为国内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其果实中花青素、鞣花酸、生育酚(维生素E)等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功效突出。“后期这个市场的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李维林说。

目前在市面上,除了食用鲜果之外,对相应深加工产品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要想进一步带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形成助力百姓致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必须要开展商品性产品化技术开发,研制功能性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才能促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助推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2017年,李维林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调入南京林业大学工作。目前,他是江苏省现代农业特色果树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了实现这一想法,他充分利用学校“双一流”高校建设优势,进一步整合团队资源,着眼蓝莓、黑莓中的功能成分,研究其提制技术和产品化技术,助力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以往蓝莓和黑莓在加工常规产品果汁、果酒、果醋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果渣,约为原料的20%—30%。”李维林说,“很多时候就是随意弃置或简单处理用做肥料,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经过团队的前期研究,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而黑莓中的生育酚几乎全部存在于占果渣重量80%左右的种子中。

“现在我们致力于从蓝莓、黑莓加工果渣中提制食用色素、高纯度花青素及种子油、天然维生素E技术,不但可以变废为宝,使蓝莓、黑莓实现最大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果渣弃置导致的环境污染,既保生态又富口袋。”

作为一名林业科研工作者,李维林说自己始终对土地和那些以土地为生的人们有着天然的亲近。“一棵蓝莓树种下去,收益是三十年到五十年,这是个一次性投入、长期收益的项目。”为了让这片“长期收益”的致富林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李维林带领团队仍然在攻关产种供销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在做好产业技术支撑的同时补齐短板。“不仅要让 ‘洋果子’在中国安家,还要让它们成为助力中国老百姓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来源: 南京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