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不如。
這是我看到這個新聞的第一想法。
前段時間,@央視新聞官微發了一個視訊,是貴州7歲男孩王子煜在做菜。

切菜、炒菜、翻勺、調味……
每個步驟都做得有模有樣,成品出來,也令人胃口大開。
妥妥的“小廚神”。
他媽媽說,子煜從五歲多就開始做飯,會做的菜式,有二三十個。
難度大的,如清蒸鲈魚、紅燒肉、炒臘肉這些,他都信手拈來。
今年暑假,他更是自告奮勇,包辦了全家的晚飯。
有天家裡來了親戚,他花了一個半小時,做出了8道菜,客人贊不絕口。
視訊引發了很大的關注,獲得十幾萬點贊。
有網友表示:别讓我媽看見。
畢竟,很多年輕人還是廚房小白,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獨立辦出一桌大餐了。
在這個令人稱道的孩子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小子煜第一次提出想做飯,是在5歲多。
一般的家長,對孩子這種要求,要麼一笑置之,要麼害怕傷到孩子而拒絕。
可子煜的媽媽沒有。
她和孩子約法三章,可以學,但要先把學習任務完成。
她把這當成鍛煉孩子,拉近距離的機會。并且,不會過多幹涉孩子的想法。
剛開始學做菜,子煜還要搭着凳子才能夠得着。
手忙腳亂,廚房像被轟炸過,洋芋絲切成洋芋條,鹽也放多了。
但媽媽毫不吝啬自己的贊美:
沒關系,第一次做,味道不錯了。
媽媽的鼓勵,是子煜的動力。
他開始周末跟着媽媽逛超市。
媽媽不限制他的決定,唯一要求就是,先想好炒什麼菜,再去買。
既有了思路,又不會浪費。
簡單的學會了之後,他開始挑戰難度大一點的菜。
自始至終,父母從未過多幹涉,更沒有剝奪他繼續嘗試的決心。
把一切放心地交給孩子,隻是在一旁默默守護。
他們說,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生活,從小鍛煉,也能夠更好地照顧自己和家人。
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子煜,比同齡的孩子更獨立,也更願意主動思考。
他愛幹淨,會主動做家務,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學習成績也很好,還打得一手好架子鼓。
果然,别人家的孩子,從不讓人失望。
可反過來想,一個優秀懂事的孩子背後,必定站着一雙優秀的父母。
在孩子向這個世界伸出好奇的觸角時,沒有被粗暴斬斷,而是保護他們的興趣,一同去探索。
你是第一次當孩子,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并不比你更有經驗。
正如武志紅老師說的:
做父母的,和孩子建構一個平等而互相尊重的關系模式,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和父母的相處方式。
小時候,想要幫媽媽分擔家務。
笨拙地拿起掃帚,地上的灰塵被揚起來。
媽媽唠唠叨叨地搶過掃帚,抱怨着隻會幫倒忙,呵斥着我去學習。
上學了,想學着自己做早飯,不讓媽媽那麼辛苦早起。
結果隻做了一天。回家時,媽媽說廚房沒有打掃幹淨,碗上還有油漬,她又重新返工了一遍,并沒有輕松。
從此被趕出廚房,說隻要好好讀書就夠了。
就這樣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地長大。
可每次回家,看着家人忙前忙後,自己想幫忙卻不知道從哪裡做起時,又被念叨,什麼都不會。
很多家庭,都是這種傳統的相處模式。
小時候隻要求學習,卻在長大之後,希望孩子十項全能。
可人啊,不是與生俱來就會做某件事。
為人父母的,羨慕别人家的孩子能說會道,也許是他們從小,就被父母尊重,培養了表達的熱情。
你羨慕别的孩子能幹利落,也許是他們從小就鍛煉了做事的能力。
潛移默化中,足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隻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扶着孩子上路,卻不必替他們走。
因為終有一天,他們必須要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