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愧不如。
这是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想法。
前段时间,@央视新闻官微发了一个视频,是贵州7岁男孩王子煜在做菜。

切菜、炒菜、翻勺、调味……
每个步骤都做得有模有样,成品出来,也令人胃口大开。
妥妥的“小厨神”。
他妈妈说,子煜从五岁多就开始做饭,会做的菜式,有二三十个。
难度大的,如清蒸鲈鱼、红烧肉、炒腊肉这些,他都信手拈来。
今年暑假,他更是自告奋勇,包办了全家的晚饭。
有天家里来了亲戚,他花了一个半小时,做出了8道菜,客人赞不绝口。
视频引发了很大的关注,获得十几万点赞。
有网友表示:别让我妈看见。
毕竟,很多年轻人还是厨房小白,7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办出一桌大餐了。
在这个令人称道的孩子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他父母的教育方式。
小子煜第一次提出想做饭,是在5岁多。
一般的家长,对孩子这种要求,要么一笑置之,要么害怕伤到孩子而拒绝。
可子煜的妈妈没有。
她和孩子约法三章,可以学,但要先把学习任务完成。
她把这当成锻炼孩子,拉近距离的机会。并且,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
刚开始学做菜,子煜还要搭着凳子才能够得着。
手忙脚乱,厨房像被轰炸过,土豆丝切成土豆条,盐也放多了。
但妈妈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没关系,第一次做,味道不错了。
妈妈的鼓励,是子煜的动力。
他开始周末跟着妈妈逛超市。
妈妈不限制他的决定,唯一要求就是,先想好炒什么菜,再去买。
既有了思路,又不会浪费。
简单的学会了之后,他开始挑战难度大一点的菜。
自始至终,父母从未过多干涉,更没有剥夺他继续尝试的决心。
把一切放心地交给孩子,只是在一旁默默守护。
他们说,孩子终有一天要独立生活,从小锻炼,也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和家人。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子煜,比同龄的孩子更独立,也更愿意主动思考。
他爱干净,会主动做家务,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学习成绩也很好,还打得一手好架子鼓。
果然,别人家的孩子,从不让人失望。
可反过来想,一个优秀懂事的孩子背后,必定站着一双优秀的父母。
在孩子向这个世界伸出好奇的触角时,没有被粗暴斩断,而是保护他们的兴趣,一同去探索。
你是第一次当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我并不比你更有经验。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
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关系模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小时候,想要帮妈妈分担家务。
笨拙地拿起扫帚,地上的灰尘被扬起来。
妈妈唠唠叨叨地抢过扫帚,抱怨着只会帮倒忙,呵斥着我去学习。
上学了,想学着自己做早饭,不让妈妈那么辛苦早起。
结果只做了一天。回家时,妈妈说厨房没有打扫干净,碗上还有油渍,她又重新返工了一遍,并没有轻松。
从此被赶出厨房,说只要好好读书就够了。
就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地长大。
可每次回家,看着家人忙前忙后,自己想帮忙却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时,又被念叨,什么都不会。
很多家庭,都是这种传统的相处模式。
小时候只要求学习,却在长大之后,希望孩子十项全能。
可人啊,不是与生俱来就会做某件事。
为人父母的,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能说会道,也许是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尊重,培养了表达的热情。
你羡慕别的孩子能干利落,也许是他们从小就锻炼了做事的能力。
潜移默化中,足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扶着孩子上路,却不必替他们走。
因为终有一天,他们必须要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