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的孩子為了交到朋友,有多卑微嗎?
前幾天,朋友給我描述了一個場景,把我心疼壞了:
有一天我去接兒子打球,看到兒子趴在一群孩子中間學小狗叫,大家說他不扮演小狗,就不跟他玩了。那一刻我心都碎了...
小孩的世界也不是永遠那麼單純,也有恃強淩弱、欺淩、利用、嫉妒等等...
我家的迷你包,一個社交牛逼症的小暖男,也曾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因為擔心迷你包變成讨好型人格,我也曾經跟他好好談過交友的問題,讓他自己慢慢疏遠這種“毒友誼”。
鼓勵孩子交朋友固然重要,但毀掉一個孩子,隻需要一個“損友”就夠了。
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讓孩子在“垃圾堆”裡找朋友。

毒友誼,比早戀更可怕
孩子間的友誼,對孩子的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心理學家皮亞傑就曾說過: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互相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起着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我們有句古話是這麼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天性就容易适應環境,接觸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同伴了,在父母看不着的地方,他們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其實相當一部分取決于跟他們玩的都是什麼人。
前陣子自殺的25歲攝影師鹿道森,就在自己遺書裡一字一句控訴了同學的霸淩,對自己造成了的永遠都不可磨滅的傷害。
“有毒”的友誼對孩子産生的負面消極的影響,比我們擔心的早戀要嚴重得多。
怎麼判斷哪些友誼是“毒友誼”呢?
美國的艾倫倫納德博士總結了這幾個特征: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讨好對方
被嘲笑、輕視
提出的想法總是得不到重視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
産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友誼總是來得突然,咱們作為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孩子。
讓他們知道哪些朋友值得深交,哪些朋友隻需點頭之交。
孩子,你有權利終止任何一段關系
友誼的小船,有時候也不是這麼好翻的。
尤其是對天生同理心過剩的好孩子來說,哪怕覺得自己不舒服,也會容易被“道德綁架”小心翼翼去維護所謂的友誼。
但這實際上是很危險的信号。
《圓桌派》裡心理學專家李松蔚老師就說過: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現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終告訴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區,去接受那些讓人感到痛苦的東西。”
人類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覺得不舒服就是大腦在告訴你該遠離了。
可是現在的小孩被教得太過于“懂事”,刻意去和這種天性做對抗。
是以,不妨告訴孩子:
感到委屈,就放聲大哭;
受到攻擊,就反擊回去;
一段關系中覺得不舒服,完全可以主動離開...
終止一段讓你感到不适的友誼,不用背負任何道德上的壓力。
好的友誼,是能讓你感覺到滿滿的能量和幸福,那些隻會讓你難過流淚自我懷疑的人,不是你好朋友的“最佳人選”。
引導比幹涉更有用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疑問:
可以直接幫孩子“篩選”朋友圈,杜絕孩子和“壞小孩”來玩嗎?
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
當了這麼多年媽媽,越來越能體會到“父母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的孩子,總會慢慢有屬于自己的社交圈,屬于自己的小秘密,我們父母永遠也無法給他們制造“真空的環境”。
一不小心,還可能激發孩子逆反心理。
與其粗暴地幹涉,還不如提高孩子的“社交免疫力”,教會孩子自己獨立思考,看到事情的本質進而去内省自己的交友圈。
像我家兩隻小包每次交到了“壞朋友”,我都看作是他們成長的機會。
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他的《什麼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着,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
一個合格的家長,就是要教你的孩子,如何去篩選這棵樹,這朵雲,這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