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在中國醫學曆史上,有着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是中國婦産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一生接生并善待了5萬多名嬰兒,自己卻終身未嫁;1930年,偉大的袁隆平院士正是由她所接生,來到這個世界呱呱墜地的;

她被中國醫學界尊稱為“東方聖母”、“萬嬰之母”、“生命天使”

,在2019年被評為“最美奮鬥者”,萬千殊榮加于她一人之上。這位偉大的女醫生,正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産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林巧稚院士。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晚年照

從小勵志報考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發誓“終身不嫁”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降生在廈門鼓浪嶼一個條件較為優越的家庭之中,她的父親林良英曾經就讀于新加坡大學,回國之後主要從事教育和翻譯工作。由于在國外留過學,他的思想十分開明,從小就将林巧稚作為“掌上明珠”,認為女子也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日必能成為國之棟梁。

林巧稚所生活的童年時代,正是晚清政府被帝國主義列強蹂躏和壓迫的黑暗年代之中,在東南沿海,洋人趾高氣昂的樣子讓她心中很不甘心,這種倔強的情緒鞭策着她好好學習,從小她就是啟蒙學堂的優等生。由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她的英語成績特别好,1919年7月,她以十分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女子師範學院畢業了。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年輕時舊照

畢業當天,家裡人為林巧稚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肴,在餐桌上,父親和藹地問林巧稚說:“阿咪(林巧稚的小名),你畢業之後打算做些什麼呢?”

林巧稚猶豫之下,還是說出了自己想要報考北平協和醫科大學的想法。

“協和?那裡要學幾年?”父親出乎意料地對學制有些關系。

“大約要8年吧。”林巧稚雖然知道說出來肯定會遭到家人反對,但她還是故意說得很輕松。

“啊?8年,那得多少學費啊!”林巧稚的繼母在一旁驚訝地問着。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年輕時的林巧稚

“大約得四五百個袁大頭(銀元)吧。”林巧稚低下頭喃喃自語道。

四五百個銀元,即使對于林巧稚這樣的家庭來說,也算是極其高昂的學費了!當時,林巧稚家裡的兒女衆多,父親林良英又體弱多病,工作時斷時續,就連上學期間最聰明的二哥,畢業之後都不得不去海上跑船,再也沒能繼續讀書下去……

随後繼母生氣地批評她說:“一個女孩子家,讀這麼多書幹什麼?女孩子就應該早點找個好人家嫁了!你現在已經20出頭,再上8年學,誰還要你啊。”繼母這樣說道。

聽到這裡,林巧稚卻倔強地擡起頭來,首次說出了那個以後她遵守一生的諾言: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嫁了,一輩子誰也不嫁!”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年輕時期的林巧稚正在進行醫學實驗

好在家中的事情最終還是由父親定奪,在父親開明的态度和了解之下,林巧稚終于在1921年前往上海報考北平協和醫學院。但正在考英語的時候,一位女考生突然暈倒,林巧稚毅然放下自己手中的筆去救助這位考生。可等她回到座位的時候,她最擅長的英語卻因為時間不夠而沒有寫完,她隻好搖搖頭沉默地離開了考場。

到了錄取發榜的時候,本來沒有抱多大希望的林巧稚,卻意外地在金榜之上有着她的名字!原來,正是她在考場之中無私救人的行為感動了考官,發現了她難能可貴的素質:

其一,她有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其二,她處理突發事件的時候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冷靜;其三,她其他各科的成績也并不低。

主考官為她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最終破格将其錄取入學。

将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中國的婦産科事業

在當時,新中國的婦産科曆史隻有很短的時間。直到20世紀初,中國還沒有專門的婦産科科室,也沒有女執業醫生,婦産科的手術一般由外科醫生兼職。由于當時陳舊落後的醫學觀念深入人心,中國婦女們無論患有多麼嚴重的婦科疾病,都不願意做婦科檢查。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第二排中間)與協和醫院醫護人員合影

而當時的協和醫學院,對新入學的學生要求也十分嚴格:考試成績75分才算及格,而開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新生,在這裡學習跟不上的人,最好去其他學校就讀,免得浪費時間。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就要離開這所學校另尋出路。

當初,林巧稚在廈門上學的時候,學校并沒有開設實體和化學兩門課,為了能夠盡快掌握新課程,林巧稚下定決心刻苦努力學習。每天晚上,她摸清楚學校斷電規律,晚上十二點起來刻苦學習,日複一日。到了期末考試的時候成績公布,她在班上名列前茅,甚至生物還考了第一名。

憑借着自己的聰慧和刻苦,林巧稚熬過了長達8年的學習生涯,1929年她剛剛從學校畢業,就被協和醫院聘請為婦産科大夫。入院當天,她在心中立下了莊重的誓言:

“我将竭盡所能,遵守為病家謀利益之準則,無論置于何處,無論病人是男是女、為尊為卑,我之唯一目的,便是為病家謀幸福,并時刻檢點吾身。”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正在外出就診

後來,林巧稚奉命出國學習,在英國倫敦,她先後參觀了劍橋大學、紐漢姆大學并且還在當地有名的馬裡蘭醫學院學習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這裡,她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醫術水準,并且還将自己在倫敦的醫學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婦産科醫學交流大會上,受到了廣泛的好評。

1940年,林巧稚終于憑借自己紮實的醫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升任婦産科主任,也成為了協和醫院第一位婦産科主任,據後來她的學生嚴仁英回憶說:“女性裡面能夠當上教授、主任的就隻有老師一個人了,但如果她結婚了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由此可見,林巧稚終身沒有結婚,也并非她自己所選擇的道路,而是事業的要求。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袁隆平博士的出生證明

或許是為了彌補自己不能生兒育女的遺憾,林巧稚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自己所接生的每一個孩子身上,除了1930年曾經為後來的袁隆平博士接生之外,作家冰心的3個孩子也先後降生在北京協和醫院,這些孩子的出生證明上全部都寫着林巧稚的英文名。全面抗日戰争爆發之後,冰心曾經在《關于女人》的文章之中這樣描述她:

“一位名叫L女士的婦産科醫生,她是閩南人,她敏銳的雙手,曾經親自接生了成千上萬個中華民族的孩童……”

新中國的首位女學部委員

1941年12月8日,北平協和醫院因為太平洋戰争爆發的關系,不能夠再成為“避風的港灣”,日軍忽然進入協和醫院,并且停止了醫院的門診工作。為謀出路,全體協和醫院的員工們隻能自謀生計,而林巧稚選擇留在北平,單獨開診所挂牌行醫。

在當時北平東堂子胡同10号的一個簡樸的四合院之中,林巧稚的婦科診所開業了,幾年的行醫時間,她接觸到了大量來自北京城區的中下層婦女。在日常工作之中,她發現無數種複雜而頑固的婦科疾病困擾着中國的婦女們,這些病痛讓她們生活之中僅存的一些幸福感也消失殆盡了,而出現這些情況,很多原因都是因為她們未能掌握正确的衛生常識所導緻的。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正在為窮苦百姓檢查身體

為窮苦百姓們看病,林巧稚總是設身處地的為她們的家庭情況着想:

能治療的就及時治療,能吃藥的絕不打針,能打針的絕不打點滴。

漸漸地,她的妙手仁心享譽北平城内外,從1941年到1948年她傳回協和醫院的幾年時間之中,存放在她診室之中的患者病曆多達8千餘份。

1946年,中國著名醫學教育家李宗恩先生特地在北平籌劃協和醫院的重建工作,三番兩次的邀請林巧稚重返協和醫院。雖然對自己經營幾年的診所和患者們有了深刻的感情,但林巧稚思索再三之下,還是決定在1948年關停自己的診所,再次回到協和醫院。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1950年8月27日,貴陽醫學院師生在北京合影留念,前排左五為李宗恩

1948年,正值國共兩黨發動大決戰的時刻,但心性單純的林巧稚并不關心政治,也對政治一無所知,她的心中隻有對醫院病人負責的認真态度。

1949年,人民解放軍包圍北平,時任國民黨北平城防總司令的傅作義,特地派夫人将一張由他親筆簽名的機票交到了林巧稚的手裡,這張機票可以搭乘任意一個班次的飛機前往任何一座城市,傅作義的夫人還特别叮囑林巧稚說:“這是多少人用金條都換不來的機票啊!”但林巧稚依然不為所動。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開國大典前夕,林巧稚收到了由人民政府簽發的開國大典邀請函,可林巧稚卻并沒有前往,她心中認為:

“我隻不過是個普通的醫生罷了,參加這麼重要的典禮是要做什麼呢?”

在她的心目之中,參加開國大典固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更重要的還是自己婦産科的工作,她自願做這裡“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與外國專家在天安門城樓下合影

不過在随後與共産黨同志的接觸之中,她開始漸漸了解到了真正的共産黨人。新中國成立不久之後,有一天,一位穿着灰色列甯服裝的婦女同志來到醫院挂她的号請她看病,在問診之中林巧稚得知,這位患者1927年曾經生育過一個孩子,但為了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抓捕,她沒有辦法在大醫院得到治療和幫助,最終導緻孩子早夭。從此之後,她再也無法生育,在長征途中又患上了很多疾病……這一切都讓林巧稚十分感動,沒想到一位女同志能夠為革命付出這麼多。後來,她才得知,這位來醫院看病的女同志,正是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同志。

漸漸地,她和周恩來、彭真同志的夫人成為了好朋友,這些私人交往漸漸讓她對新政府有了新的認知和看法。

新中國成立之後,協和醫院被人民政府所接管,協和醫院之中一些不符合時代規定的舊規章制度也随之廢除,其中就包括對女醫護人員的婚姻限制問題。周恩來總理的夫人鄧穎超十分關心林巧稚的個人問題,曾經多次向她介紹對象,可已經50多歲的林巧稚卻幽默回絕了她的提議:

“要是早些年解放不就好了嘛,誰讓你們對我解放的這麼晚呢?”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周恩來與鄧穎超年輕時期合影

随着社會主義建設的長足發展,林巧稚醫學研究事業的環境也變得更穩定了。1955年,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在進行的時候,林巧稚對新中國的婦産科醫學研究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過去的舊社會,由于婦女的地位低下,對于婦科疾病的研究也處于落後和愚昧的狀态,在實際工作的之中,她發現原本有很多婦科疾病都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是以她非常贊成我國基本醫療制度之中“以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她認為,醫院治病隻不過是第二道防線,而群衆預防才是第一道堅固的防線。

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林巧稚組織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對北京某小區展開了一次5萬人口的普查診治工作。

這樣一次大規模的婦科檢查運動,讓當時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開放的群衆們感到不是很了解。但是,林巧稚和同僚們以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為群衆們一一做說服,并且從中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病曆資料,為日後研究女性生殖器癌症發病率第一的宮頸癌提供了寶貴資料。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劉少奇正在與林巧稚交談

鑒于林巧稚在婦科專業上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鑽研,1956年,中國第一個婦産專科醫院在北京成立,林巧稚擔任院長;

1959年,她更是當選了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

同時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誨人不倦,嚴格要求後輩

林巧稚的醫術不僅十分高超,她還在自己幾十年的行醫過程之中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她的學生後來都成為了中國婦産科事業的中流砥柱,為新中國的婦産科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與中國著名婦産科專家王淑珍大夫在北京

在重新回到協和醫院之後,林巧稚主要負責婦産科的重建工作,她帶回了自己的學生葛秦生、葉慧芳等學生,這些人個個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醫生。與此同時,協和醫學院也重新恢複了招生制度,

在招生委員會上,有人提出協和應該壓縮課時和學制,但林巧稚卻堅持協和醫學院的一貫以來的辦學宗旨,那就是“嚴格挑選,培養精英”。

她在招生委員會這樣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以為多讀幾年書就是在浪費時間,這些學生在日後的臨床實踐之中都會受益匪淺,隻有這樣做,她們的基礎才能打好。”

對待抱着恒心進入協和醫學院的莘莘學子們,林巧稚沒有高超的講課口才,但凡是聽過她講課的學生們都紛紛稱贊她,因為她的講課方法有着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特别在臨床實踐之中,林巧稚的教學方式更是令印象深刻。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與孩子們的合影

在協和醫院之中,現在依然流傳着關于林巧稚要求學生注意細節的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林巧稚要求學生們獨自完成10份孕婦分娩全過程的觀察報告,以此來評定他們的臨床能力是否合格。可到了結果下來,在這些報告之中,隻有一份觀察報告被評為“優等”。而其他報告全部被評定為不及格,林巧稚嚴肅地對學生們說道:“你們的觀察報告雖然很認真,但其中漏掉了很重要的細節部分。”後來學生們拿來那份被評定為“優秀”的觀察報告進行比對,發現其觀察内容和其他同學的并沒有明顯的差別,隻是其中多了一句較長的描述:“産婦頭頂有着黃豆大的汗珠……”

對此有些同學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林巧稚卻這樣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道:“你們千萬不要以為這種細節是無關緊要的,隻有你們能夠觀察這些細節,才能夠懂得怎樣去關懷孕婦,才能夠發現在正常分娩過程之中出現的種種不正常的情況。”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1979年,林巧稚在協和醫院

林巧稚的教學方法雖然在細節上要求學生,但她堅信,醫生對于病人的所有檢查、治療隻不過是形式和方法,最關鍵的是如何做到對病人的關懷與呵護。婦産科之中,經常有病人因為臨産前的疼痛而呻吟、叫痛,有一次,一位學生這樣呵斥産婦:“叫什麼叫?怕疼就不要結婚!想叫就到一邊叫去!”

得知這一情況之後,林巧稚當場嚴厲批評了這位學生:“在英文之中,Obstetric代表助産士,其根本含義為站得很近的婦女。

産婦将自己和嬰兒的生命全部都交給了助産士,你是那個時候唯一能夠給予她幫助的人,怎麼能這樣呵斥産婦?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你甚至沒有權利說自己餓了、渴了或者困了。

鄧穎超為林巧稚介紹對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誰讓你們不早點解放我

圖:林巧稚紀念像

改革開放之後,林巧稚這位為中國婦産科做出巨大貢獻的院士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但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之中,她一人在家一人很少休息,她将自己畢生的學問總結為一本《婦科惡性良性腫瘤》一書,這是她一生醫術實踐的精華。1983年4月22日臨終前,她留下三道遺囑:

“畢生所存3萬元全部捐給醫院事先串通的人所;遺體捐獻給醫院用作醫學解剖;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的海面上。”

我們相信,她的一生已經了無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