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在中国医学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是中国妇产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一生接生并善待了5万多名婴儿,自己却终身未嫁;1930年,伟大的袁隆平院士正是由她所接生,来到这个世界呱呱坠地的;

她被中国医学界尊称为“东方圣母”、“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在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万千殊荣加于她一人之上。这位伟大的女医生,正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院士。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晚年照

从小励志报考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发誓“终身不嫁”

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降生在厦门鼓浪屿一个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之中,她的父亲林良英曾经就读于新加坡大学,回国之后主要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由于在国外留过学,他的思想十分开明,从小就将林巧稚作为“掌上明珠”,认为女子也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日必能成为国之栋梁。

林巧稚所生活的童年时代,正是晚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列强蹂躏和压迫的黑暗年代之中,在东南沿海,洋人趾高气昂的样子让她心中很不甘心,这种倔强的情绪鞭策着她好好学习,从小她就是启蒙学堂的优等生。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她的英语成绩特别好,1919年7月,她以十分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了。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年轻时旧照

毕业当天,家里人为林巧稚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在餐桌上,父亲和蔼地问林巧稚说:“阿咪(林巧稚的小名),你毕业之后打算做些什么呢?”

林巧稚犹豫之下,还是说出了自己想要报考北平协和医科大学的想法。

“协和?那里要学几年?”父亲出乎意料地对学制有些关系。

“大约要8年吧。”林巧稚虽然知道说出来肯定会遭到家人反对,但她还是故意说得很轻松。

“啊?8年,那得多少学费啊!”林巧稚的继母在一旁惊讶地问着。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年轻时的林巧稚

“大约得四五百个袁大头(银元)吧。”林巧稚低下头喃喃自语道。

四五百个银元,即使对于林巧稚这样的家庭来说,也算是极其高昂的学费了!当时,林巧稚家里的儿女众多,父亲林良英又体弱多病,工作时断时续,就连上学期间最聪明的二哥,毕业之后都不得不去海上跑船,再也没能继续读书下去……

随后继母生气地批评她说:“一个女孩子家,读这么多书干什么?女孩子就应该早点找个好人家嫁了!你现在已经20出头,再上8年学,谁还要你啊。”继母这样说道。

听到这里,林巧稚却倔强地抬起头来,首次说出了那个以后她遵守一生的诺言: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嫁了,一辈子谁也不嫁!”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年轻时期的林巧稚正在进行医学实验

好在家中的事情最终还是由父亲定夺,在父亲开明的态度和理解之下,林巧稚终于在1921年前往上海报考北平协和医学院。但正在考英语的时候,一位女考生突然晕倒,林巧稚毅然放下自己手中的笔去救助这位考生。可等她回到座位的时候,她最擅长的英语却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写完,她只好摇摇头沉默地离开了考场。

到了录取发榜的时候,本来没有抱多大希望的林巧稚,却意外地在金榜之上有着她的名字!原来,正是她在考场之中无私救人的行为感动了考官,发现了她难能可贵的素质:

其一,她有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其二,她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冷静;其三,她其他各科的成绩也并不低。

主考官为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最终破格将其录取入学。

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国的妇产科事业

在当时,新中国的妇产科历史只有很短的时间。直到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妇产科科室,也没有女执业医生,妇产科的手术一般由外科医生兼职。由于当时陈旧落后的医学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妇女们无论患有多么严重的妇科疾病,都不愿意做妇科检查。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第二排中间)与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而当时的协和医学院,对新入学的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考试成绩75分才算及格,而开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新生,在这里学习跟不上的人,最好去其他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一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就要离开这所学校另寻出路。

当初,林巧稚在厦门上学的时候,学校并没有开设物理和化学两门课,为了能够尽快掌握新课程,林巧稚下定决心刻苦努力学习。每天晚上,她摸清楚学校断电规律,晚上十二点起来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公布,她在班上名列前茅,甚至生物还考了第一名。

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刻苦,林巧稚熬过了长达8年的学习生涯,1929年她刚刚从学校毕业,就被协和医院聘请为妇产科大夫。入院当天,她在心中立下了庄重的誓言:

“我将竭尽所能,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准则,无论置于何处,无论病人是男是女、为尊为卑,我之唯一目的,便是为病家谋幸福,并时刻检点吾身。”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正在外出就诊

后来,林巧稚奉命出国学习,在英国伦敦,她先后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并且还在当地有名的马里兰医学院学习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她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医术水平,并且还将自己在伦敦的医学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妇产科医学交流大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940年,林巧稚终于凭借自己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升任妇产科主任,也成为了协和医院第一位妇产科主任,据后来她的学生严仁英回忆说:“女性里面能够当上教授、主任的就只有老师一个人了,但如果她结婚了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由此可见,林巧稚终身没有结婚,也并非她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是事业的要求。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袁隆平博士的出生证明

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生儿育女的遗憾,林巧稚将自己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自己所接生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除了1930年曾经为后来的袁隆平博士接生之外,作家冰心的3个孩子也先后降生在北京协和医院,这些孩子的出生证明上全部都写着林巧稚的英文名。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冰心曾经在《关于女人》的文章之中这样描述她:

“一位名叫L女士的妇产科医生,她是闽南人,她敏锐的双手,曾经亲自接生了成千上万个中华民族的孩童……”

新中国的首位女学部委员

1941年12月8日,北平协和医院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系,不能够再成为“避风的港湾”,日军忽然进入协和医院,并且停止了医院的门诊工作。为谋出路,全体协和医院的员工们只能自谋生计,而林巧稚选择留在北平,单独开诊所挂牌行医。

在当时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的一个简朴的四合院之中,林巧稚的妇科诊所开业了,几年的行医时间,她接触到了大量来自北京城区的中下层妇女。在日常工作之中,她发现无数种复杂而顽固的妇科疾病困扰着中国的妇女们,这些病痛让她们生活之中仅存的一些幸福感也消失殆尽了,而出现这些情况,很多原因都是因为她们未能掌握正确的卫生常识所导致的。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正在为穷苦百姓检查身体

为穷苦百姓们看病,林巧稚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她们的家庭情况着想:

能治疗的就及时治疗,能吃药的绝不打针,能打针的绝不输液。

渐渐地,她的妙手仁心享誉北平城内外,从1941年到1948年她返回协和医院的几年时间之中,存放在她诊室之中的患者病历多达8千余份。

1946年,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先生特地在北平筹划协和医院的重建工作,三番两次的邀请林巧稚重返协和医院。虽然对自己经营几年的诊所和患者们有了深刻的感情,但林巧稚思索再三之下,还是决定在1948年关停自己的诊所,再次回到协和医院。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1950年8月27日,贵阳医学院师生在北京合影留念,前排左五为李宗恩

1948年,正值国共两党发动大决战的时刻,但心性单纯的林巧稚并不关心政治,也对政治一无所知,她的心中只有对医院病人负责的认真态度。

1949年,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时任国民党北平城防总司令的傅作义,特地派夫人将一张由他亲笔签名的机票交到了林巧稚的手里,这张机票可以搭乘任意一个班次的飞机前往任何一座城市,傅作义的夫人还特别叮嘱林巧稚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都换不来的机票啊!”但林巧稚依然不为所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前夕,林巧稚收到了由人民政府签发的开国大典邀请函,可林巧稚却并没有前往,她心中认为:

“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罢了,参加这么重要的典礼是要做什么呢?”

在她的心目之中,参加开国大典固然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妇产科的工作,她自愿做这里“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与外国专家在天安门城楼下合影

不过在随后与共产党同志的接触之中,她开始渐渐了解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不久之后,有一天,一位穿着灰色列宁服装的妇女同志来到医院挂她的号请她看病,在问诊之中林巧稚得知,这位患者1927年曾经生育过一个孩子,但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她没有办法在大医院得到治疗和帮助,最终导致孩子早夭。从此之后,她再也无法生育,在长征途中又患上了很多疾病……这一切都让林巧稚十分感动,没想到一位女同志能够为革命付出这么多。后来,她才得知,这位来医院看病的女同志,正是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同志。

渐渐地,她和周恩来、彭真同志的夫人成为了好朋友,这些私人交往渐渐让她对新政府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

新中国成立之后,协和医院被人民政府所接管,协和医院之中一些不符合时代规定的旧规章制度也随之废除,其中就包括对女医护人员的婚姻限制问题。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十分关心林巧稚的个人问题,曾经多次向她介绍对象,可已经50多岁的林巧稚却幽默回绝了她的提议:

“要是早些年解放不就好了嘛,谁让你们对我解放的这么晚呢?”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周恩来与邓颖超年轻时期合影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足发展,林巧稚医学研究事业的环境也变得更稳定了。1955年,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进行的时候,林巧稚对新中国的妇产科医学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的旧社会,由于妇女的地位低下,对于妇科疾病的研究也处于落后和愚昧的状态,在实际工作的之中,她发现原本有很多妇科疾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因此她非常赞成我国基本医疗制度之中“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她认为,医院治病只不过是第二道防线,而群众预防才是第一道坚固的防线。

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林巧稚组织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北京某小区展开了一次5万人口的普查诊治工作。

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妇科检查运动,让当时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开放的群众们感到不是很理解。但是,林巧稚和同事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为群众们一一做思想工作,并且从中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病历资料,为日后研究女性生殖器癌症发病率第一的宫颈癌提供了宝贵资料。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刘少奇正在与林巧稚交谈

鉴于林巧稚在妇科专业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1956年,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在北京成立,林巧稚担任院长;

1959年,她更是当选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

同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诲人不倦,严格要求后辈

林巧稚的医术不仅十分高超,她还在自己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之中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她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妇产科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妇产科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与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王淑珍大夫在北京

在重新回到协和医院之后,林巧稚主要负责妇产科的重建工作,她带回了自己的学生葛秦生、叶慧芳等学生,这些人个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医生。与此同时,协和医学院也重新恢复了招生制度,

在招生委员会上,有人提出协和应该压缩课时和学制,但林巧稚却坚持协和医学院的一贯以来的办学宗旨,那就是“严格挑选,培养精英”。

她在招生委员会这样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以为多读几年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之中都会受益匪浅,只有这样做,她们的基础才能打好。”

对待抱着恒心进入协和医学院的莘莘学子们,林巧稚没有高超的讲课口才,但凡是听过她讲课的学生们都纷纷称赞她,因为她的讲课方法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在临床实践之中,林巧稚的教学方式更是令印象深刻。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与孩子们的合影

在协和医院之中,现在依然流传着关于林巧稚要求学生注意细节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林巧稚要求学生们独自完成10份孕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报告,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是否合格。可到了结果下来,在这些报告之中,只有一份观察报告被评为“优等”。而其他报告全部被评定为不及格,林巧稚严肃地对学生们说道:“你们的观察报告虽然很认真,但其中漏掉了很重要的细节部分。”后来学生们拿来那份被评定为“优秀”的观察报告进行比对,发现其观察内容和其他同学的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其中多了一句详细描述:“产妇头顶有着黄豆大的汗珠……”

对此有些同学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林巧稚却这样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道:“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这种细节是无关紧要的,只有你们能够观察这些细节,才能够懂得怎样去关怀孕妇,才能够发现在正常分娩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的情况。”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1979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

林巧稚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细节上要求学生,但她坚信,医生对于病人的所有检查、治疗只不过是形式和方法,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到对病人的关怀与呵护。妇产科之中,经常有病人因为临产前的疼痛而呻吟、叫痛,有一次,一位学生这样呵斥产妇:“叫什么叫?怕疼就不要结婚!想叫就到一边叫去!”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林巧稚当场严厉批评了这位学生:“在英文之中,Obstetric代表助产士,其根本含义为站得很近的妇女。

产妇将自己和婴儿的生命全部都交给了助产士,你是那个时候唯一能够给予她帮助的人,怎么能这样呵斥产妇?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你甚至没有权利说自己饿了、渴了或者困了。

邓颖超为林巧稚介绍对象,林巧稚幽默回答:谁让你们不早点解放我

图:林巧稚纪念像

改革开放之后,林巧稚这位为中国妇产科做出巨大贡献的院士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之中,她一人在家一人很少休息,她将自己毕生的学问总结为一本《妇科肿瘤》一书,这是她一生医术实践的精华。1983年4月22日临终前,她留下三道遗嘱:

“毕生所存3万元全部捐给医院托儿所;遗体捐献给医院用作医学解剖;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面上。”

我们相信,她的一生已经了无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