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相信有“六祖慧能避难石”吗?它在哪里?

作者:智慧老禅
你相信有“六祖慧能避难石”吗?它在哪里?

六祖避难石

六祖慧能黄梅接法后南归至曲江,曹侯村民曹叔良等重修宝林寺,请慧能居住,后又有恶徒寻难,因慧能预知,先藏于离宝林寺几里之岩石缝中,虽然恶徒纵火焚烧也得幸免,因有“避难石”之名。但是这一六祖慧能避难石,你相信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吗?如果有,它又在什么地方?

一、关于六祖慧能避难石的文献记载

“避难石”之名,最早见于曹溪原本(契嵩本)《坛经》,记载说: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宗宝本《坛经》基本承袭曹溪原本《坛经》之说。至清代马元、释真朴重修《曹溪通志》时,则有《避难石》专目云:

在寺南五里,三石品列,其中独巨。师居宝林九月,忽然心动,预知恶党寻害,遁于前山。恶党果至,遂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色红紫,深二三尺,宛如一龛。旧经云,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故名。

该志《六祖大师传》条也说:

曹溪居民曹叔良等重修宝林寺,延师居之。越九月余日,又被恶人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在明代嘉靖间编修的《韶州府志》记载:在南华寺“有降龙塔、伏虎亭、卓锡泉、避难石、曹溪水十二景。”至清康熙五年平南王重修南华寺时,“寺内有降龙塔、伏虎亭、飞锡桥、招隐岩、卓锡泉、拜石、坐石、腰石、避难石、花果院、雪涛泉诸胜”。也就是说,至清代都有“避难石”的景点。

但是,关于六祖慧能的这一经历,《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宋高僧传》、《六祖大师缘起外纪》等禅宗文献均无记载,而各版《坛经》,敦煌本无记,慧昕本只说“慧能后至曹溪,又被会县避难”,未见“避难石”之名。

所以,笔者觉得,六祖避难石,传说色彩显然高于事实真像。

二、六祖慧能避难石位于何处?

《坛经》只记载“避难石”得名之缘由,却无交待此石在何处。《曹溪通志》只说此石在“寺南五里”,具体方位仍无实指。又该志有《招隐岩》条云:

在寺西十里,有巨石卓起,高十数丈,其半有岩。《郡志》:“能禅师常隐居于此。”后僧即岩中祀师。父母提刑耿仲南大书“招隐”二字刻于石,督学周公有诗。

那么,招隐岩是不是“避难石”呢?《曲江县文物志》说:“招隐岩位于马坝镇西南2.5公里处的狮子岩狮尾山。相传唐代禅宗惠能大鉴禅师自黄梅得法南归,因遭恶僧追杀,曾在此岩隐避。后人于此岩建寺名曰‘招隐寺’,乃曲江古称二十四景之一的‘狮岩招隐’。清光绪本《曲江县志》载:‘招隐岩,城南四十里,唐新州卢居士常隐于此。提刑耿仲南书招隐二字勒于石,编修程文德有题’。字已剥落无存。岩内右上方有一石,通体圆滑,状如石椅,‘背靠’处刻‘禅石’二字,字大小不一,约8厘米见方,隶书体。”

但笔者查《丹霞山锦石岩寺志》附《招隐卢公居士灵迹》碑刻,记载云:

招隐岩者,宋仁宗朝嘉祐中有一白衣居士,自新州而来,乃南华六祖宗人也。修行于兹,后三月三日成佛坐化,乡人未知,于是以火焚之,三日不化,居士肉身矹然如故。祷之曰:“如若有灵,降雨天上。”祷声未绝,阴云滃合,即降在雨□□入千□敬奉,惟岩□李□姑□□□士行状南峰,岁给灯油□□与道者奉然。崇宁三年本道提刑耿公南仲□月□日感灵梦,次早登陆放岩览□之秀气,遂命曰“招隐”,幽入石室□□戍曲江知县李公奉议为天旱祈感灵梦,祈祷于岩,雨连日而□□号□神□上能应天护国,下能苏槁□□现□□□□□在至□□间,大军群盗皆仰眺而去,□遗炬□然,居士灵骨依旧。 延祐元年本路府判张公承□主盟修造,岩宇一新,仁山居士分舍利于此 □塔中 耿公留题。

碑文所说的卢居士是慧能新州之族人,非慧能本人,以此看来,则招隐岩与慧能无涉。

招隐岩位于今曲江马坝人遗址内的狮子岩,从地形看,与“三石品列,其中独巨”相似,也曾是六祖慧能隐避恶人追杀之地。笔者亲往察看,岩内之石确实“状如石椅”,所刻“禅石”两字仍依稀可辨。但招隐岩在“寺西十里“,而避难石“在寺南五里”,两者方位不合,且相距较远,与慧能被人追杀时“乃遁于前山”也不合,故招隐岩不能肯定是避难石。

今人朱德瑞先生,其《曹溪佛唱》和《六祖惠能的故事》两书均称在大旺山上找到了“六祖避难石”,但朱先生所谓找到的“避难石"没有文献支持,也未对“发现”细加论证,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