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相信有“六祖慧能避難石”嗎?它在哪裡?

作者:智慧老禅
你相信有“六祖慧能避難石”嗎?它在哪裡?

六祖避難石

六祖慧能黃梅接法後南歸至曲江,曹侯村民曹叔良等重修寶林寺,請慧能居住,後又有惡徒尋難,因慧能預知,先藏于離寶林寺幾裡之岩石縫中,雖然惡徒縱火焚燒也得幸免,因有“避難石”之名。但是這一六祖慧能避難石,你相信曆史上真實存在過嗎?如果有,它又在什麼地方?

一、關于六祖慧能避難石的文獻記載

“避難石”之名,最早見于曹溪原本(契嵩本)《壇經》,記載說: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隐于二邑焉。

宗寶本《壇經》基本承襲曹溪原本《壇經》之說。至清代馬元、釋真樸重修《曹溪通志》時,則有《避難石》專目雲:

在寺南五裡,三石品列,其中獨巨。師居寶林九月,忽然心動,預知惡黨尋害,遁于前山。惡黨果至,遂縱火焚草木,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色紅紫,深二三尺,宛如一龛。舊經雲,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故名。

該志《六祖大師傳》條也說:

曹溪居民曹叔良等重修寶林寺,延師居之。越九月餘日,又被惡人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隐身挨入石中得免。

在明代嘉靖間編修的《韶州府志》記載:在南華寺“有降龍塔、伏虎亭、卓錫泉、避難石、曹溪水十二景。”至清康熙五年平南王重修南華寺時,“寺内有降龍塔、伏虎亭、飛錫橋、招隐岩、卓錫泉、拜石、坐石、腰石、避難石、花果院、雪濤泉諸勝”。也就是說,至清代都有“避難石”的景點。

但是,關于六祖慧能的這一經曆,《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傳法正宗記》、《宋高僧傳》、《六祖大師緣起外紀》等禅宗文獻均無記載,而各版《壇經》,敦煌本無記,慧昕本隻說“慧能後至曹溪,又被會縣避難”,未見“避難石”之名。

是以,筆者覺得,六祖避難石,傳說色彩顯然高于事實真像。

二、六祖慧能避難石位于何處?

《壇經》隻記載“避難石”得名之緣由,卻無交待此石在何處。《曹溪通志》隻說此石在“寺南五裡”,具體方位仍無實指。又該志有《招隐岩》條雲:

在寺西十裡,有巨石卓起,高十數丈,其半有岩。《郡志》:“能禅師常隐居于此。”後僧即岩中祀師。父母提刑耿仲南大書“招隐”二字刻于石,督學周公有詩。

那麼,招隐岩是不是“避難石”呢?《曲江縣文物志》說:“招隐岩位于馬壩鎮西南2.5公裡處的獅子岩獅尾山。相傳唐代禅宗惠能大鑒禅師自黃梅得法南歸,因遭惡僧追殺,曾在此岩隐避。後人于此岩建寺名曰‘招隐寺’,乃曲江古稱二十四景之一的‘獅岩招隐’。清光緒本《曲江縣志》載:‘招隐岩,城南四十裡,唐新州盧居士常隐于此。提刑耿仲南書招隐二字勒于石,編修程文德有題’。字已剝落無存。岩内右上方有一石,通體圓滑,狀如石椅,‘背靠’處刻‘禅石’二字,字大小不一,約8厘米見方,隸書體。”

但筆者查《丹霞山錦石岩寺志》附《招隐盧公居士靈迹》碑刻,記載雲:

招隐岩者,宋仁宗朝嘉祐中有一白衣居士,自新州而來,乃南華六祖宗人也。修行于茲,後三月三日成佛坐化,鄉人未知,于是以火焚之,三日不化,居士肉身矹然如故。禱之曰:“如若有靈,降雨天上。”禱聲未絕,陰雲滃合,即降在雨□□入千□敬奉,惟岩□李□姑□□□士行狀南峰,歲給燈油□□與道者奉然。崇甯三年本道提刑耿公南仲□月□日感靈夢,次早登陸放岩覽□之秀氣,遂命曰“招隐”,幽入石室□□戍曲江知縣李公奉議為天旱祈感靈夢,祈禱于岩,雨連日而□□号□神□上能應天護國,下能蘇槁□□現□□□□□在至□□間,大軍群盜皆仰眺而去,□遺炬□然,居士靈骨依舊。 延祐元年本路府判張公承□主盟修造,岩宇一新,仁山居士分舍利于此 □塔中 耿公留題。

碑文所說的盧居士是慧能新州之族人,非慧能本人,以此看來,則招隐岩與慧能無涉。

招隐岩位于今曲江馬壩人遺址内的獅子岩,從地形看,與“三石品列,其中獨巨”相似,也曾是六祖慧能隐避惡人追殺之地。筆者親往察看,岩内之石确實“狀如石椅”,所刻“禅石”兩字仍依稀可辨。但招隐岩在“寺西十裡“,而避難石“在寺南五裡”,兩者方位不合,且相距較遠,與慧能被人追殺時“乃遁于前山”也不合,故招隐岩不能肯定是避難石。

今人朱德瑞先生,其《曹溪佛唱》和《六祖惠能的故事》兩書均稱在大旺山上找到了“六祖避難石”,但朱先生所謂找到的“避難石"沒有文獻支援,也未對“發現”細加論證,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