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The Group of Mr. | talks about the State of Qi, Mencius' income and the spirit of philosophical truth-seeking

【MR兰溪子】有一个问题一直不解,为什么孟荀都往齐国跑,赵国不也很牛吗?

【MR CHOW】好问题!很重要的问题!

【MR一沤】

英雄入彀中,

不乖哪能行。

四序衣食事,

养体不养志。

【MR一沤】齐秦二国,有统一之力,去他国,不能施展才能也者。

【MR CHOW】这理由合理!

【MR EAST】大概因为齐国有稷下吧?

【MR CHOW】这也有可能是理由之一!

【MR LIN】兰溪子明明懂得却装不懂,我一向臭嘴,替您说了:齐国教授岗位多、课题多、刀布多,海鲜也不少,还可以闲人装仙……

【MR兰溪子】主要疑问是赵国,赵国好像军事还行,文化不怎么样。大牛都不去赵国。

【MR一沤】

养体不养志,

务要去其势。

东风识字日,

恶紫夺朱时。

【MR LIN】给银子容得下闲人胡扯很重要,虽然稷下没几个真科研家……荀况就受不了,估计当领导时好好先生,退休后专门写论文骂人家一通,过分。

【MR LIN】有说荀况晚年骂别人是伪造的,更过分了,荀况九泉不得舒坦,好不容易死前吐露真话,竟然被伪了。

【MR EAST】觉得MR一沤的理由很好,当时士都在找一个能用武的地方,当然,不乏骗饭吃的家伙。

【MR King】转自鲍鹏山老师

赵岐朱熹都解孟子俸禄为年十万钟。然此数字巨大,已超出情理。十万钟是640万斗,齐国耕地多少?亩产多少?齐国孟子这类人总人数多少?640万斗如何运送至孟子家?孟子家何能有如此巨大仓储,且如何防潮防虫防盗?此类疑惑,普遍存在于当时人俸禄的历史记载中,如孔子也自言在鲁的俸禄为“六万”,这类问题,不仅涉及古今及不同区域度量衡换算,更涉及综合性情理考量。

【MR一沤】原因可能很多。比如齐国待遇好,可能就是骗饭吃者去的最大原因。

【MR LIN】齐国比较市场化,容易生存,况且政府全球招聘人才……范蠡都去齐国了,哪里生意好做,哪里就有生机,就有思想繁荣。只许一个广播,注定愚民术,再强大都是苏联夫斯基,终究伟大生命力“不可持续发展”。

【MR兰溪子】赵国是不是只养耕战者,不养闲人?

【MR LIN】有度量衡史,国家统计局出的,翻翻。不要轻易怀疑历史记载,数字大不一定离谱,刚解放不久几万元好像类似几十块钱.

【MR兰溪子】是年薪还是月薪?

【MR 和】以职业操守为由放弃其余,乃至连真话都不肯说不敢说,显然就是诿卸。

无意冒犯任何一位真正的学者,更没有资格否认有职业操守的学者的学术成果。这里并不同意所有道德声讨的合法性,但同意在职业操守外努力反抗公权侵害私权者对顺受不正不声不响者进行道德鄙视的正当性。

【MR 有】秦赵之地重实干,磨嘴皮子的学者去了没人卵你;齐鲁之君尚虚名,吹着礼贤下士的大喇叭抬身价。

【MR LIN】中国度量衡 林光澂 陈捷 1930

中国度量衡史 吴承洛 1937

中国历代度量衡考 丘光明 科学出版社 1992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邱隆 丘光明等 文物出版社 1981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这部就是国家统计局领编的,不再手头,否则可以翻翻战国斤两。

【MR 兰溪子】那时候数字单位都不同,比如亿可能是十万。

【MR一沤】自许过甚,这在荀子看来,是盗名之举。

如有的人包装一下,身价倍增。

此处无关孟夫子,时下人多有之。

【MR一沤】《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

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

以上可见,齐国确实开放,不出嫁生七子。亦可见,田子的收入是千钟。而孟子则是其十倍矣。

待我一辨。“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看似是想给万钟,而要知道,孟子不是一人,而是组团去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可见,是给孟子团队万钟,而不是给孟子一人万钟。而孟子团队人数不少,人均也就与其他士人的收入相当了。

当然,又给分房子(授室),又给票子(万钟),委实不错了。

【MR LIN】还是首席学者的意思嘛,课题经费还是得首席签字嘛。

【MR LIN】荀派荻生徂徕有汉文撰写的《度量衡考》,我有该书,荀派治学比较求真。

【MR一沤】至于“王馈兼金一百”之类,也就是给孟子团队经费。以一百斤黄金讲,也就是19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团队拨付,说不定比这还高呢。

【MR LIN】司马法记载一乘75人,如果孟子几十乘如此,那了得,简直一个大学,俸禄真不多。

百度: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MR一沤】若如此,相当于给超级亚流重点大学“孟轲大学”才拨付1900万,毛毛雨啦。

【MR CHOW】不是齐国开放!是齐国东夷地区,仍然有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之习俗,西周父子制重父子的夫妻制度还没有完全改变地方的风俗!同姓不婚与夫妻制度都是西周封建制度的核心!不出嫁就是没有夫妻制度,与日本邪马台时期的社会相似!

【MR一沤】据研究者说,齐国有着长女不嫁的风俗。只是长女不嫁,其他正常嫁。

【MR CHOW】这应该是受到周制影响之后的现象!

【MR一沤】难道就是,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MR CHOW】就是有这个意思!齐国原来的风俗与周人不同!鲁国原来也是,但因为是周公姬姓统治,所以推行周制比齐更加彻底!

【MR有】齐桓公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

【MR CHOW】孔子、孟子、墨子以及其他有名的诸子游食于诸侯之间,都是百人以上的团队!他们基本上属于大夫阶层!

【MR LIN】齐人礼教少些,生命比较绽放,上原始考古证据“鸟山”。

【MR CHOW】鲁国建立在殷人的文化核心地区之一,奄,风俗原来是殷人遗俗!孔子在曲阜东边长大的地区附近的五父之衢就是殷移民贵族聚居的地方!所以孔子的父亲后来葬在那里!

【MR CHOW】齐东野语!

【MR King】黑人里德:“我告诉你,这些围墙很有趣的。一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到后来,你开始离不开它们。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MR 一沤】摘自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后记——

记得2005年,我与林晖兄在编辑复旦哲学系的系刊《哲学评论》后,在“编后记”中曾写道:“在将来的某一天,哲学是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带给人们以客观的、确定性的知识,抑或它仍仅仅只是如罗蒂所说的以知识为目标,而所得者不过是意见而已,这或许是谁都难有定言之事。不过,不论何种情况,作研究者似皆须以真诚之心,立踏实之言,此亦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者。然而,在时代和个人都不免浮躁的今天,学问之道,亦自不免芜塞杂陈。谫谫之士,饮功利之风,沦浃人心,或相矜以知,或相争以利,或相取以声誉,纷纷藉藉,骋奇斗巧。而学术体制亦牵滞窦漏,欲进还退,所谓‘评定’、‘评奖’、‘评选’、‘评比’,满坑满谷,相仿相效,如入百戏之场,驯至学风乃以多、快为杰出,以沉潜为慵懒,以剪、贴为明睿,以琢磨为顽钝,少创造有得之实,多浮夸苟且之虚。虽不少有识之士疾首蹙额,引为心忧,然时至今日,嘻嘻者有之,而举世亦恬然以趋焉。”

【MR CHEN】你说,或者不说它,它就在那里。

【MR LIN】摘:在将来的某一天,哲学是否也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带给人们以客观的、确定性的知识,抑或它仍仅仅只是如罗蒂所说的以知识为目标,而所得者不过是意见而已,这或许是谁都难有定言之事。不过,不论何种情况,作研究者似皆须以真诚之心,立踏实之言,此亦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者。——这是胡适、张申府他们说过的意思,被东方老师继承了,其实这是治学基本线,学问不能不讲逻辑、证据胡诌一通的,陈康曰这是苏格拉底说的写诗!

【MR EAST】激愤之言,常常没有好结果。我在家里经常遭糟糠的警告,现在老实得有点中国人的味道了。

【MR King】谢文郁《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

摘 要:性善论是人对自我生存的深刻体验和反思而得出的结论。然而,如果没有原罪论,性善论的观察盲点便无法暴露。原罪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败坏,如果没有神的拯救就必然死在罪中,因此人不可能依靠自己摆脱败坏本性,从而也就不可能依靠自己过一种向善的生活。性善论则认为,人的本性出自天命,禀赋为善,因而虽然当下生活在一种恶的生活中,只要人反求诸己,发扬并遵循与生俱来的天性,就能一步一步地走出罪恶,最后过上一种天人合一的善的生活。这两种关于人的生存的说法指称着人的两种生存意识,即原罪意识和本善意识。本善意识是一种人的生存的原始意识;但是,如果缺乏原罪意识,本善意识必然受制并窒息于自己的某种善恶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基督教引入原罪意识,从而在基督徒的生存和原始的本善意识之间构成一种生存张力。由于中国文化中的原罪论缺场,性善论一旗高扬,导致了人们无法观察自己的生存盲点。因此,如何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让原罪论入场,对于中国基督教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MR LIN】孟子的性善论不全是谢公解说的意思吧,我觉得未必如此。孟子性善论是坚持天赋所性仁义礼智,故材性>〇道德而谓性善云云,归纳逻辑没有障碍【所性云云立场无可争辩,这是基本立场起点】,这是强调道性或天道【伦德天道即天德,非荀况天道即天行】;同时,孟子还强调得坚持克修那个“君子不谓之性”的肉性即肉体机需,他的张力解释模型是“所性仁义礼智—所性七情六欲”,前者道性谓性,后者肉性不谓性,方法是尽心修炼,光大本有,克服肉性,光大道性……这种立场与分疏,被朱子他们准确地捕捉到了,并通过时代性的理气论重新解释呈现出来。荀况不以孟子说的天德之性(即道性,即宋儒所谓天理之性)为性,只是从肉性机能说起,说欲望,说知辩,然后是师法、教修,尤其强调对于非君子通过法律制约来约束,即于君子美德可欲不可强,只能从人性事实与社会底线思考与治理这个社会。孟荀有不同的感受世界、思维线路、解释框架、修炼意境,孟子更接近修道士、教徒教主、传教人士,荀子更接近社会观察家、社会学与法学专家。各有说法,各有体察,各有优劣,各有价值。应该坦率承认自己的弱点,也不避讳别人的长处,后世不要绝对化顶礼膜拜谁,保持清醒,保持敬畏,皆大欢喜。

Read on